家长应知道的家庭英语启蒙理念
二语习得理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家长辅导孩子学习外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观点不是某个业余的人提出来的,而是40年来众多学者经过钻研论证的科研成果。在这种集体智慧的指导下,家长们可以放心的实践。
1. 遵循“i+1”的可理解性输入原则
“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论”的核心观点,原则是“i+1”。i是自己的现有水平,+1就是在这基础上只加一个1,只加一点点的新知,以达到“可理解”(comprehensible)。输入要可以理解,这是很朴素的道理。
英语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家长在给孩子选取材料时,如果不能贯彻“可理解性输入”原则,所加的东西过多,大大超过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就会像噪音一样达不到好的效果。
“i+1”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是教育者共同遵守的原则。

学习者所接触的“可理解性输入”的量,对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的重点,应该围绕如何让学习者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有意识的通过听、读以及多媒体等各种方法获得丰富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
2. 语言输入要大量、有意义、有兴趣。
“二语习得”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的特征是“大量、有意义、有兴趣”。
“大量”是指二语习得需要大量的接触和运用,需要时间。而且,需要一定时期内集中的时间投入。如果一周只学习两小时,即使学了十年,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一万小时理论”说的是人话技能,要想学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都需要一万小时的时间投入和“深练”。学外语也不例外,学到“同声传译”的水平,恐怕也得一万小时。大部分用不着学到这个程度,要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学习三到五千小时还是必要的。
习得没有捷径,唯有大量、坚持接触。用来习得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量,要为孩子准备大量的泛听和泛读材料,只学教材或者精读一本小说,是无法做到习得的。
“有意义”和“有兴趣”,说的是二语学习者必须要对习得的材料感兴趣,能听得懂,看得懂,知道说得是什么,愿意再听下去、读下去。
孩子用情感判断什么有意义、什么无意义。这两种信息在大脑中是被分别储存的,有意义的东西不需要反复背诵,就能够被重新回忆起来。但如果孩子的情感判定内容没意思、没意义,那么就像有一个过滤器一样,咔,把什么信息挡住了,进不去。
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只有15分钟左右,如果情绪让大脑抵制强加与它的无意义的东西,那么吸收(intake)就可想而知了。
情感最终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习得是在不知不觉中,在非常愉悦的、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
3. 尊重沉默期。
沉默期是儿童二语习得的正常现场。有些家长和老师总是鼓励孩子从一开始就积极交流,做口语练习,这样做对学习者是有有害的。
“二语习得论”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外语能力的过程中,都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一般是6个月到1年。在学习者能把大量的内容逐渐内化,达到一定思维能力和足够的自信前,不应该开口说外语。渡过沉默期后,有计划、有步骤的输出才可以开始进行。
如果跳过沉默期,在外语听力还很低时,过早用外语交流,有可能造成口语的“石化”,停留在一个水平不再提高。

家长们要对沉默期有耐心,启蒙阶段不要着急让孩子说外语。外语“说”的能力,要比“听”来的慢得多,而且它是自然到来的。听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说了。
4. 珍惜语音关键期。
过了青春期再学外语,学习者的语音就很难达到与本族语相当的语言水平,外国腔很难避免。这一点很好理解,就像小时候没练过劈叉,大了骨头僵硬更难劈叉一样。我们的口腔肌肉和舌头,如果已经形成了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很难再改变发音位置把外语的音发准。
从这一点来说,外语的语音是“童子功”。即便是为了语音这一项好处,从幼儿开始学习外语也是值得的。
5. 儿童母语迁移少。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母语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儿童学习外语的另外一大优势在于:儿童的母语还没有根深蒂固,在自然语境中习得第二语言时,负迁移现象很少。这意味着儿童学习外语,不太会有成人那种“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毛病。
以上大部分内容摘自《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
(全网同名,楚楷爸教英语启蒙,分享儿童英语启蒙的方案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