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孔子曾驻足泗河源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浩叹,仲子百里负米以养双亲的孝行被后世作为典范而列入“二十四孝”之中广为传颂。清代康乾二帝前后十次驻跸泉林,足以说明泗水历史文化的美好。
这里是济宁市文化“两创”示范点之一,也是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的办公所在地。据介绍,这里是中国唯一的县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当然也是“全球唯一”的。2016年11月28日,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办公室成立,后更名为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是县委直属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12人,经费形式为全额财政拨款,归口县委宣传部管理。在会议室,记者和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主任杨洪力进行了交流。
杨洪力表示,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以打造文化示范区核心区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发展。高标准完成“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018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和尼山圣源书院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等配套提升工程,以及各项保障服务工作。
自2019年以来,对上争取资金4200万元,先后完成泗水圣源大道绿化提升、鲁南高铁泗水连接线道路绿化、圣源大道沿街立面改造、尼山周边荒山绿化、鲁南高铁泗水连接线建设5个项目。2018年4月,泗水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全面落实 “1514” 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加快建设“文明摇篮·圣源泗水”,打造“五大品牌体系”,研究阐发品牌体系、普及教育品牌体系、实践养成品牌体系、保护传承品牌体系、传播交流品牌体系。实施“十四个项目”,包括“泗水故事”挖掘阐述、泗水历史文化题材文艺创作、优秀传统文化“六进”和“清风泗水”勤廉文化建设、四德工程示范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生态文化魅力家园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展示、重点文化产业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儒学文化研究和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对外传播品牌建设。
2021年5月,专题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出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四个一工程”的工作思路。编制一个“规划”,即《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规划》;借助一个“平台”,即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区;谋划一批“项目”,即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找准一个“路径”,即“五大品牌体系”推动发展。制定了泗水县2021年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清单,对26个项目明确项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整合资源,加强调度,提高效率,力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创”工作取得实效。
杨洪力告诉记者,泗水县文化“两创”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心的重点和亮点工作,是稳步推进“五大品牌体系”,讲好泗水故事。围绕加快建设“文明摇篮·圣源泗水”的目标,稳步推进“五大品牌体系”建设,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去是“生态泗水、活力泗水、幸福泗水”,现在是“生态泗水、活力泗水、文化泗水、幸福泗水”。研究阐发品牌体系,先后实施“泗水故事”挖掘阐述项目和泗水历史文化题材文艺创作项目,打造“泗水故事”品牌。先后投资130多万元,完成微电影《仲子》《卞庄子》《伏羲》的拍摄,并开展了线上线下宣传。以泗水当地的历史文化线索为题,拍摄了《洙泗寻踪》系列纪录片及《文明摇篮》《圣源泗水》等5部微视频;其中微电影《伏羲》《洙泗寻踪》系列纪录片之《孔子与泗水》登录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整理印制《国学经典选读》《礼行天下》《论语译疏》,长篇历史小说《仲子路》入选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作品选题、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文化名家”重点资助课题;长篇纪实文学《孔府民间档案》,入选山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精品文艺”工程奖;长篇历史小说《论语的前世今生》,入选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精品打造工程等。普及教育品牌体系,打造乡村儒学讲堂。
2013年泗水县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尼山圣源书院这一平台,创新开设“乡村儒学讲堂”,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目前建成标准化乡村儒学讲堂302个,累计授课6000余次,累计受众达35万人次。每年开展儒学讲师志愿者培训,评选出“儒学讲堂名师”17名。乡村儒学讲堂的常态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利用乡村儒学讲堂重点开展讲党史活动。对志愿者讲师开展专题培训,发放教材,专题讲党史课300余课时。
2021年8月,乡村儒学讲堂案例在“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被评为二类典型案例。2020年,举办第七届全国乡村与社区儒学志愿讲师培训班。2021年,选取群众基础较好的儒学讲堂作为试点,与优品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实验性开展青少年国学素质提升计划,打造《中华少年·传承经典》传统文化传承实践项目,共开课270场次,受益青少年儿童到达1.5万人次。
打造“微爱·传承”项目,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公益课堂。目前开设五门课程,分别是亲子经典诵读、礼仪规范、书法绘画、声乐和古筝乐器及家长课堂,各类课程累计开课100节次。在2021年度济宁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中,该项目获得一等奖。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活动,举办经典诵读、公益国学夏令营、手抄报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宣讲等。实践养成品牌体系,深化主题活动,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青春导航行动”等活动,推动形成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美德的热潮,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和为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革试点项目。
启动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解说词编辑项目,聘请专业团队编辑成语音、视频,增添智慧解说功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听语音解说或观看相关视频。保护传承品牌体系,完成尼山圣源国学小镇、中华始祖园项目规划。实施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泗水县现存民间文学、技艺、传统曲艺、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806条、项目317项,获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8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柘砚制作技艺、泗水剪纸、泗水民歌——《大辫子甩三甩》3项,泗水舜的传说、毛家刀制作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全县有1人被命名为省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柘沟镇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泉林镇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泗张镇被评为“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2019年泗水县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
实施鲁柘澄泥砚制作工艺保护、制陶工艺保护、泗水民歌《大辫子甩三甩》二度创作等项目,将省级非遗项目“泗水剪纸”汇集成图册,用影像的记录方式鲜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推进了泉林文化体验区、王家庄儒孝文化体验区、万紫千红修学度假、青龙山文化修学体验、黄山林场修学体验等项目建设,打造集文化体验、修学、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品牌。传播交流品牌体系,发挥尼山圣源书院平台作用,联合国际儒联、国家汉办、台湾中华孔孟学会等机构,继续加强与港澳台、欧美等地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高层儒学研究交流活动,配合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办“世界华人华侨教师之家”,建设儒家文化普及高地。
加强宣传推介,打响“洙泗传承”品牌。儒孝文化展馆被确定为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儒孝文化体验馆被确定为山东省敬老文化教育基地;微电影《仲子》、微视频《乡村儒学》《鲁柘砚》《土陶》《砭石》《核雕》《泗水微公益》《温暖的小屋》等登陆学习强国平台;微电影《伏羲》,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洙泗寻踪》之《孔子与泗水》登录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完成市社科规划项目《儒学文化承传与发扬研究》申报、结项,洙泗学堂被市妇联授予中华母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洙泗学堂读书会项目被市关工委、市文明委授予“最佳五老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积极引进尼山学者,聘请国际儒联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郭沂教授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顾问。为儒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南有博鳌经济论坛,北有尼山文明论坛”的品牌进一步打响。开展了“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代言活动”,2021年选取杨朝明、王殿卿、孙建涛、刘庆民、王春、柏祥伟、马修赛等7人为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代言,拍摄“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代言”微视频,在孔子文化节线上进行了展播,并通过爱泗水APP、洙泗传承微信公众号、电子大屏、官方抖音号途径等实现线上线下传播。
杨洪力说,泗水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既是文化“两创”的示范点,又具体负责泗水县文化“两创”工作。近年来,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泗水县探索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抓住列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核心区重大机遇,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高标准规划,专业设计团队统一规范。“图形近看是一本翻开倒扣的书籍,远看是中国传统古建形状。扣卷沉思,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厉行实践,才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才能真正推动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展示我县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历程。
”立足泗水特色历史文化进行了整体规划,初步编制了泗水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创建规划方案,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制作了统一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标识。标识设计主体以“创”字为变形主体,体现文化“两创”方针与建设的核心理念。标志形体中相互依托,上下交错的“创”字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古今传承。设计主要凸显两创的“创”字主题,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理念及着力点,并将统一标识应用到全县各个示范点建设当中。高标准统一打造的文化墙、立牌、宣传栏、门牌、文化小品和文化产品,为泗水县营造了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为文化“两创”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县以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在家庭、乡村、社区、学校、机关等领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模式,组织专门人员对6个领域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设计了合理路线,突出以尼山片区、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重点,最终确定示范点25个。”其中,村居示范点5个,城镇社区示范点3个,学校示范点7个,机关单位示范点3个,文化服务场所示范点5个,企业示范点2个。
发挥六大领域特色,深入融合生产生活。在村居,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分别选取圣水峪镇东野村、南仲都村、小城子村、营里村和金庄镇北玉沟后村5个村,在移风易俗、村级治理、文化宣讲、环境风貌、文旅融合等进行重点打造。各个村居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评选、乡村儒学讲堂宣讲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活动。今年上半年,南仲都村对“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及“巾帼致富带头人”进行了表彰,营里村“微爱·传承”公益课堂项目受到家长和孩子的一致好评,东野村的整村全要素提升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在社区,我们科学整合已有文化资源,选取泗河街道圣源湖社区、济河街道盛泉社区和光明社区3个社区,全面夯实社区文化阵地,搭建综合文化活动平台,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泗河街道圣源湖社区确定了“博爱进万家 情满圣源湖”的创建主题,将博爱文化融入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文明礼仪、伦理道德、亲子教育、身心健康等文化主题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社区、进楼宇、进家庭。
济河街道盛泉社区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理念,努力打造“五心服务、魅力盛泉”品牌建设。红色文化当好“红色主角”,传统文化进小区,打造活力阵地;深耕细作,创新酝酿,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构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支撑点。
在学校,县龙城幼儿园、洙泗小学、洙泗中学、圣水峪镇南仲都幼儿园、尼山孔子博雅学校、圣水峪初级中学、泗水县第一中学7个文化“两创”示范点,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各个学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区分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不同特点规律,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的措施办法和体制机制。泗水县龙城幼儿园、尼山孔子博雅学校参与编写了十德教育教材,深入贯彻“十德树人”实践学校主题。圣水峪镇南仲都幼儿园活化本土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幼儿教育。洙泗小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到校园文化、校园节日和五德课程之中。
泗水一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资源,把教育内容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启智润心,润物无声。各机关单位示范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廉洁、诚信、德行等重要元素,结合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和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机关建设,将文化建设与促进工作提高机关效能有机结合。“
在文化服务场所,我县选取了独具特色的尼山圣源书院、阅湖尚儒研学文创基地、等闲谷艺术粮仓、泗水滨公园、圣源酒店和泗水县儒孝文化展馆6个场所,充分利用个场所独特优势,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生产生活各方面,彰显孔孟之乡儒风雅韵之美,打造文化品牌。
在企业,山东海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创建主题,从耕读教育文化阵地建设、农耕文化传承普及及科技农业品牌打造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尼山鹿鸣”形象,锻造“耕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宣传阵地品牌,以传统文化助力企业发展。差异化打造,着力讲好“泗水故事”。重点突出泗水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禀赋,确定了差异化打造思路,着力讲好“泗水故事”。融入泗水独有的微公益、尼山圣源书院、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始源地、乡村儒学讲堂始源地、儒孝文化展馆等元素、节点,确定了“一点位一特色”的创建原则,每个示范点围绕打造一个建设主题,制定独具特色的活动方案。
积极参与“山东手造”工程,2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 优选100”名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参加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12件作品进入前100名,1项获实物类银奖。纪实小说《亲爱的小孩》在《人民文学》头题发表,填补了济宁在《人民文学》发表头题作品的空白,《济宁日报·文化周末》做了重点推荐、连载。《亲爱的小孩》入选山东省“十四五”重点文艺创造项目,是济宁市唯一入选作品,剧本《沙与海》在《中国作家》影视版刊登。
杨洪力表示,泗水县将以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为契机,以泗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倡树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打造文化示范形象品牌,形成示范效应,为济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