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 提前做功课 | 刺绣专题: 苏绣对周边的影响&乱针绣
苏绣对周边地区影响产生的其他特色绣种 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刺绣,不仅在本地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遍衍到了吴地其他苏绣生产的基地,主要有:
- 无锡的精微绣。
作品规格微小,绣工精湛,寸人豆马均可绣得神情毕肖,与微型雕刻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作《百寿图》(直径 13 厘米)寿星衣饰纹中有107个“寿”宇,可谓细如蚊睫。

- 常州的乱针绣。
常州是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的故乡,建国后,她任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艺术顾问,培养了陈亚先等一批乱针绣人才。 1962年,杨守玉弟子们绣制的乱针绣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参观后说:“乱针绣是艺术精品,既然教师还在,要培养更多的学生,要继承发展。”其后,常州逐步发展为乱针绣主要产地之一。1982年,乱针绣《桦林秋色》参加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荣获金杯奖。

- 南通的彩锦绣。
彩锦绣以“点彩”与“纳锦”两种针法组成,其工艺特点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灵活运用点彩、纳锦针法以及染、衬、钉、盘各种工艺手段,组成独特的点、线、面的刺绣画面。作品具有造型简练、色彩明快、装饰性强的特色,代表作有《渔归》《戴月归》等。1982 年,由张仃先生设计、集体绣制的彩锦绣《哪吒用海》,在1982 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金杯奖。

- 扬州的仿古绣。
扬州的仿古绣源于闺阁绣,具有针工细腻、设色典雅的特色,仿古的工笔画以宋元名作为主,精心仿画而绣,显示刺绣针法的功力,别具一格。

- 东台的发绣。
发绣是苏绣中别具一格的绣品。它以“发”代线,利用头发的黑、白、灰、黄、棕等自然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运用滚针、缠针、接针、切针等针法刺绣书法 楼阁、人物等。作品图像简练,文雅洁净,针迹细密,色彩柔和,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东台发绣厂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吸收了传统工艺元素,还积极在技巧上进行创新,从过去的“双钩”发展为“晕色”,还创造了大型长卷《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图》等。

乱针绣
创始人杨守玉(1896--1981),原名韫,字瘦玉,乳名祥云,后改名为守玉,字仌若,江苏武进人。 杨守玉出身书香门第,其母刘氏是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姑母。从八岁起,家中就聘请学识渊博的史聘三先生(原司法部长史良的父亲)为她进行启蒙教育,在良师的教导下,她读了《史记精华录》《左传》《战国策》等古典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学修养基础;同时,又在刘家学习绘画,与她同住的表姐为绣庄加工刺绣,引发了杨守玉对刺绣的兴趣。 1914年,杨守玉考入武进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科,受教于画家吕凤子,毕业后她受聘为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绘绣科教师,后成为绘绣科主任。 杨守正受启发于西洋油画,运用线条长短交叉和分层加色的手法绣制人物肖像、静物、山水风景……一种新型绣法诞生了,吕凤子先生大加赞赏,题名为“杨绣”,杨守玉一再推辞,遂名“乱针绣”,又名“正则绣”。

杨守玉与刘海粟先生是表兄妹,20年代初曾一同在青云坊绘画传习所学习绘画,1912年刘海粟赴上海办上海美传,杨守玉进入女师学习。1917年前后,刘海粟因展出人体模特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被斥为“艺术的叛徒”,杨守玉身在丹阳,未卷入这场争论的旋涡,然而她以自己的针绣了刺绣史上第一幅女体全裸像《丽达》并参加展出。她以她特有 方式,支持了刘海粟在画坛的革新之举。

其他刺绣相关的日记:
粤绣: https://www.douban.com/link2/?url=https%3A%2F%2Fwww.douban.com%2Fnote%2F847731383%2F&type=note&pos=titlehttps://www.douban.com/note/847731383/?_i=3604689N2l2C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