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身处互联网时代,我们到底失去了些什么?
《纽约时报书评》主编帕梅拉·保罗,通过罗列出100件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事物,让我们了解到,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让我们打开《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一起进行一场以怀旧为主题的时空之旅吧!
你发现了吗,我们在上班途中,已经不用通过反复读广告来打发时间了;
出门的时候也用不着地图,更不用特意记路了;
不必再担心把各种票弄丢或落在家里了……
我们能第一时间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使那只是表达了某个人的个人观点;
我们不会再错过心上人的电话;
我们可以直接对着想批判或褒奖的对象,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直接@市长,虽然很大程度会被别人的声音淹没……
而这些只需要一个手机就能搞定,因为在每个手机里,都有一个互联网。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东西,同时也拿走了一些东西,但我们好像对那些被拿走的东西,并不在意。
我在看《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这本书之前,也对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毫无所觉。

作者帕梅拉·保罗,是《纽约时报书评》的主编,《时代》杂志及《经济学人》杂志的撰稿人,她在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前,就开始写这本书了。
帕梅拉·保罗早早感受到,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物品、概念、习惯、想法,这些我们曾经在乎的东西,都一个接一个落入了互联网,有时候甚至是悄无声息的。
《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这本书,从今年1月份出版至今,共有246人在豆瓣打出了7.5的高分。
书友评论这本书整体感觉轻松诙谐幽默,是妙趣横生的非典型生活指南类图书。
也有书友开玩笑说给自己定期做做数字排毒。
日报发行量位居全美国报团排名第三的《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的每一章都是对一种情绪,行为或物品的回忆,带着无奈和愤怒,极具洞察力。
互联网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你是否有在某一时刻,突然陷入过去的情怀旋涡之中?
是不是也很难想起,我们的过去是怎么生活的呢?
也许这本书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一、沉默的晚餐
你有多久,没体会到晚餐时间,边吃饭,边比划手脚的同家人一起聊天了?
在“家庭聚餐”这一章里,作者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餐时不再看着餐桌对面的人,而是低着头看着手机。
那以前的我们是怎么吃饭的呢?
我想有的家庭,是一边享受着佳肴,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说说一天下来发生的奇事趣事。
而我家呢,是通过看电视来联络感情的。
生活在广东地区的某些小伙伴,也许有听说过《七十二家房客》和《外来媳妇本地郎》等下饭神剧。
我们在晚饭时间通常会打开电视,隔着一面有着几何图形镂空的隔板,或是解释剧情,或是做着剧透。在晚饭后,我还喜欢跟爸爸一起看《男生女生向前冲》,还记得每当有选手落水时,我们都会哈哈大笑。
现在想想,落水什么的并不好笑,当时的我们只是被彼此的笑声所感染。
而在这一章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曾经,情侣们的脸被烛光照亮,如今却因为点亮的屏幕而发光。

吃东西时的幸福和满足感,似乎被什么东西取代了,到底是什么呢?
我家现在也是如此。
餐桌上,哥哥的手机里播放着动漫新番,而我的手机里,则播放着《今日说法》。
妈妈偶尔也会拿着手机刷着短视频。
爸爸和奶奶则安静的吃着饭。
我们之间,只有碗筷的碰撞声,和手机里传出的声音。
我们都沉默着,各自完成着自己每日的例行任务——进食。
电视已经不再吸引我们,因为我们有了更加好玩有趣的替代品。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呢?
或许是从我获得第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开始,但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我忘了。
二、言语似乎不再自由
今天,知乎又推了一个问题给我。
我花了半个多小时,敲敲打打写了六百多字,然而我并没有马上点击发送按钮。
而是从第一个字开始往下检查。
“嗯,这句话会不会太过偏激啊,要是有人不赞同怎么办?删了吧。”
“这句话的表达好像不太对,还好没发出去,不然肯定被挑病句。”
“我这段话好像没有把我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到时候肯定会被质疑,该怎么表达比较好呢?”
又删减修改了近半个小时,觉得差不多了,发出去。
不放心,又看了一遍。
“啊,这里有一个错别字,要改。”
点击“编辑回答”,修改错别字。
在互联网,我们的一切小事似乎都会被放大,一切言语都会被理解成另外的多种意思。
它们也有可能会被截图、下载保留下来,而我们却无法知道有谁这样做了。
我们都害怕被盯上,因为一旦被盯上,我们一切就会被曝光出来,被批判、被对比、被贴上各种不属于我们的标签。
因为害怕,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按照互联网预先设定的几个箩筐,来选择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我们必须谨言慎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即使如此,也无法保证我们是百分百的安全。
就像书中“非主流观点”里面所说的:
以前周二下午某人当着一些人的面说的蠢话,到了周四就被忘光了。那样漫不经心、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想当年,我在初中校运会跑4×100米的最后一棒时,因为与第三名的毫厘之差,我们同奖牌失之交臂。
也许是觉得自己拖了后腿,又或许是因为不甘心,反正我当时是哭了的。
我还记得,我的班主任为了让我转移注意力,半开玩笑似的拿起手机录像。
现在好了,我当时的糗样,除了午夜梦回时的自己知道以外,也许在云端上还保留有证据。
三、我们的购物体验正在匮乏,而我们的喜好似乎不再是秘密
还记得在繁华的购物街,从看起来古老神秘的杂货店里,找到稀奇古怪的、富有神秘气息的小玩意儿时的那种意外之喜吗?
虽然后来证实它就是个普通的小东西,但那种惊喜感却是实实在在的,对那个小东西的喜欢,也是实实在在的。
还有当我们费尽千辛万苦买到的、心心念念的、几乎绝迹的小霸王游戏机时,那种无法言说的满足感。
现在,似乎很少能够体会到了这些了,因为想要的东西只要有钱,就能够简单得到,我们好像失去了追求事物的幸福感。
而在送生日礼物这件事上,似乎也变得很困难,我们给朋友送的生日礼物,看上去似乎缺少了一点用心。
就像作者在“跳蚤市场”这一章所说的:
你无论送什么东西,看上去都没那么费力气。
现在,绚丽的橱窗变成了一个个网络购物的窗口,而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大数据推算出的,极富针对性的广告。
它知道我喜欢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所以我的购物APP的推荐窗口上,全都是我不知道用途的产品。
它查到我在浏览器搜索过一本书,打开购物APP后,那本书就在我的眼前。
它听到我今天跟同事聊了想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我晚上就收到了很多漂亮衣服的推荐。
它让我能够更加轻易的找到我喜欢的东西。
但它也让我不再思考,我喜欢其他东西的可能性,我似乎只会喜欢这些,因为这是我在很久之前就告诉过它的。
作者在书中怀念着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旧却充满人情味的各种店铺,她说:
这些广告消除了橱窗购物的漫不经心,泯灭了对以外之物的好奇、渴望、以及惊鸿一瞥。
同样的,在我的房间里,有一堆在“断舍离”时,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东西。
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我在网上买的。
没办法,互联网太懂我的喜好了,它给我推荐的东西,对我既有吸引力,让我又有购买力。
从下单后的期待,到拆开快递时的欢喜,我获得了短暂的快乐。
而这个东西本身,对我来说似乎并不怎么重要。
它的最终下场,或许会跟我在冲动时买下来的其它东西一样,放在角落里积灰。
有的时候我买的东西多了,或者这个快递在路上待得比较久了,我可能会忘记自己买过什么东西。
事物的易获得性使它们变得不再珍贵。
也让我,不再懂得珍惜。
当然,互联网带来的遗憾,远不止这些,我们因改变失去的东西有精神层面的、物质层面的,有社会关系、学习、生活、娱乐甚至是在商业模式上。
这一百件事里,有我知道的,也有我不知道的;有能通过文字想象出来的,也有不能通过文字想象出来的。
我想象不出以前的文件柜是如何整理更新的;我不知道传真机是怎么运作的;我读不懂“医疗表格”这一章节;我体会不了“孤独”所创造出的独处空间带来的美妙体验。
阅读《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这本书,我发现我对某些事物的消失,其实是有感知的,只是从未深究过。
某天,我在看某部电视剧的时候,因为没有会员,所以需要等一百多秒的广告。
呆呆地看着电视右上角的倒计时一秒接一秒的流逝,突然间,我有些恍惚:
我有多久,没有焦急又充满期待的,等待突然被广告中断的剧集了?
现在的我可以花一天的时间追完整部剧,无论是加速、快进、还是回头重播。
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苦苦等待一个星期,在周六晚上守在电视机前,只为第一时间收看更新的那两集。
再也不用不错眼的盯着屏幕,生怕错过演员的一词一句。
而现在,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亦或是动漫,似乎都没有以前的那么好看了。
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容易接受某些珍贵事物的消失,我通读了全书,都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作者似乎只是想通过罗列出的100件事,让读者自己体会。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生活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我们只需要问问自己的心,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观点走。
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真正想要呈现给读者的。
至于我自己为什么会对消失的东西表现得这么迟钝,也许是因为互联网带给了我太多的“好处”。
它让我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特别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是有人懂我的;
它也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个孤寂的深夜,明白了一个个道理,也让我见识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所以,我下意识的默许了一些东西的消失,不再深思和挽留。
那么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和互联网的关系?
“晚安”这一章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我觉得它说的就是我本人。
自从有了手机,我变得爱熬夜,刚开始是因为看小说,后来则是因为刷某短视频APP。
有时候也会因为手机的信息铃声,将自己的手从被窝里伸出,直到凌晨四五点,才惊觉,我早就该睡了。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后悔为什么不早睡。
熬了一晚上的成果,竟是什么都没留下,只除了越来越差的身体,和越来越重的黑眼圈。
就这样,我在反复的清醒与沉沦、后悔与重犯的徘徊中,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
读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在想,我真的离不开互联网了吗?
互联网于我而言究竟是什么?
是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朋友?是随时能为我答疑解惑的老师?又或者是知晓我全部心意的之心大姐姐?
都不是,互联网只是我与社会搭建联系的工具、是我学习新知识的工具、是我用来工作的工具。
它只是一个工具!
我为什么会抱着一个冷冰冰的工具生活了这么多年?
我有多久没有去见识过真实的世界了?
我又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的享受慢悠悠的生活节奏了?
最后,我想说,习以为常的事物、珍贵无比的情感,正在我们毫无所觉的地方慢慢消失。
我们是否该反思,如何拯救那颗被互联网占领的,逐渐迷失和麻木的心?
算法机制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信息,却又逐渐限制了我们的眼界。
我们或许需要一个契机,来让自己跳出这个,在海量信息中坐井观天的怪圈。
如果需要,这本书也许能够提供一点帮助,给我们带来一些有趣的启发。
日记提到了1本图书
- 1本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主编帕梅拉·保罗,通过罗列出100件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事物,让我们了解到,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让我们打开《消失于互联网时代的100件事》,一起进行一场以怀旧为主题的时空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