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旧郢寻旧影(5)

下午,宜昌炎黄经委会参与研考的老师们在荆州老师们的陪同下,来到了此次出行的重点项目——沙市1876洋码头文创园。
这个项目是为了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新国策,对非法码头、非法釆砂予以进一步整治,搞好岸线复绿,荆州政府决定总投资16.58亿元、占地67.5公顷、按5A级景区标准实施的。项目对原沙市打包厂厂房、临江旅社、候船室、活力28沙市日化总厂、装卸运输公司、水运公司、老自来水厂等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和功能重塑,将其打造成集文化展示、创意工坊、商务会谈、休闲娛乐、滨江观光、运动健身等为一体的风情旅游小镇。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马关条约》规定了位于长江边的沙市和重庆、苏州、杭州一同正式开埠,而“洋码头”指的是指开埠以后日、英、美等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在竹码头一线划租界、开洋行、建库场、砌码头而形成的新式码头。尤其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长366米的沙市海关码头在这里建成后,这一带的民用码头就迅速转变为以洋船进出为主的商业码头,“洋码头”因此而得名。
在此之前,就因为这个码头改造项目用了个“洋”字而在网络上有些争议。其实,据《沙市的那条老堤街》的作者是邱声鸣先生回忆:解放前夕,沙市从宝塔河到文星楼,沿岸共有白河套、堤工局、康家桥、拖船埠、谷码头、洋码头、柳林洲等十二个码头。可见得历史上就有“洋码头”的称呼。
《沙市海关报告1896-1901》记载:日本租界始于沙市洋码头下游216.5丈处起,位于海关前面,呈直线沿着河岸延伸380丈,前80丈进深为80丈,其余的进深为120丈,共42400平方丈,约合700中国的亩。——这也证明“洋码头”当时就是个地名。
宜昌也有类似的情况。宜昌历史上将大南门以上的老码头一律称为“县码头”,也就是县管辖的;而把大南门之下的码头统称为“洋码头”。这样的洋码头是因为清朝腐败无能所导致的,也是国耻之一。于是宜昌的洋码头才会发生工人罢工;沙市的洋码头才会发生火烧洋码头,民间轮船脱离海关管理、洋码头工人械斗等重大历史事件,那是人民的反抗,也是民众的抗争。
据说,那已有百年历史的沙市打包厂的厂房将成为荆州记忆展览馆;那曾经常被江水肆虐的棚户区大慈街将建成具有荆州特色的饮食街;而那句妇孺皆熟的广告——“活力28,沙市日化”犹在耳边回响,承载着光荣历史的厂房正待披上新装!走过欧式建筑的怡和洋行,看过改造一新的那个果品仓库,而那几栋修旧如旧的砖瓦建筑就在马路牙子旁边,默默地对着游人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辉煌。
最喜欢那个钢铁锻造的记录洋码头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舵标历史雕塑,简洁而直白,厚重而清晰,记载着历史,书写着记忆,将船舵立于雕塑之上,虽有些许突兀,却在变得慢慢放晴的云层之下叙述着百年的航程。从西方的入侵到沙市的开埠,到民族工业的发展到现代经济的崛起,沙市的小小的一段洋码头,不仅记叙了沧桑,记述了历史,更记述了时代的变迁,时代的进步。
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有游人在修饰一新的洋码头上拍照,在江堤上摆pose;也有中国大妈们在陈旧的厂房前摇曳,在欧式建筑前欢歌,在天主教堂前摇摆……那玻璃结构的十字架、改造一新的老库房、迎风招展的红旗和奔跑嬉戏的孩子,东西方文明的对撞、新与旧的守望就在这里有机融为一体。
从2000年的大荆州到百年前的洋码头,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遗存与保留,传承与创新,学习与研考,取长补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则正是我们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全体同仁应该做、正在做、而且要做的更好的任务。
洋码头的广场上,一群身着彩衣的姐姐们,排着队、整齐喊着1234,围着舵标历史雕塑,开心地舞蹈着。领头的姐姐如握着方向盘似的转动着一顶颇为漂亮的宽檐帽,而在她的头顶上是巨大的舵盘。是啊,任何一支舞蹈队伍,想跳得漂亮,除了领舞,就是全体舞者的步调一致。
我们宜昌炎黄经委会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宗旨,有了领头的稳稳掌舵,顾问们出谋划策,本着“以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态度,全体成员就有了共同的团队荣誉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此篇游记根据罗洪波的《荆州纪行》、陈军娥的《荆州洋码头考察调研报告》、曹蓉的《荆州访古》等相关文章综合而成。感谢荆州名城保护专委会成员、荆州历史建筑的权威专家张俊老师、荆州文物保护志愿者、自媒体《在荆州逛老街》、宣传保护荆州老街的祝长华老师的热情款待和一路陪同介绍;感谢荆州记忆博物馆带头人杨冰老师的真诚相邀与接待;祝贺宜昌炎黄经委会赴荆州研考的老师满载而归,更期待炎黄宜昌研究会今后有更多类似的学习和参观机会的出现。(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