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不断下沉的焦虑究竟传播到哪个年龄层了?
这篇就算作在豆瓣记录自己心灵变化的开端吧。
最近好像又陷入了焦虑。上了大二,我好像一直处在这个情绪当中走不出来,自己既不是刚刚结束高压的高考的大一学生,也不是面临考公考研考编或者开始工作的毕业群体,不高不低,但是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我好像应该把所有未来职业的决定在这时候做出来。
一开始,我很有自信,因为我觉得,相比其他被父母逼迫或者迫于其他压力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人,我清楚知道自己喜欢文字、喜欢写作阅读,于是选择了“新闻”这个对写作能力有一定要求的专业。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专业,反正大部分时候我学习都比较快乐,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更多不一样的东西,在老师的带领下撰写一些舆情报告,那些社会现象和网民心理在新闻专业的解构下变得清晰,我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全面。
基于此,我放弃了转专业的机会。
从什么时候我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开始变得不纯粹了呢?好像是因为实习。
说来也奇怪,我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被我们这里的党报机关旗下的融媒体实验室选中的。因为这次实习的选拔,我并不算优秀,前面有大二到大四能力突出的学长学姐,我才大一,只学了一个多学期的基础课程,什么都不会;在同级里,我专业课成绩并不拔尖,甚至处于中间靠后的位置。
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想着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但在大部分时候,其实我的工作成果是不尽如人意的,我发现,自己在写作这个本职工作之外我在职场当中的处事能力完全不及格。明明是因为希望自己能够专注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才报名了这个部门,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把一切想的太简单了。
部门负责的老师希望我们在上学期间有全天的时间去报社值班,但我们每个人的课表都排的满当当的,交涉无果;学校这边考勤制度越打越严,虽然有的老师说“一些意义不大的课程你可以选择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但该怎么签到还是怎么签到,交涉无果;部门是新闻写作里面最高等级的非虚构写作,却在一开始就不给我们任何指导,与其说是认识更多的人,但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学,探索一段时间后却又说“你们进度实在太慢了”……
虽然我尝试努力摆脱学生思维,尝试从工作的角度看待这一切,但仍然对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处理得应接不暇。
人人都希望你在一开始就是工作的完成式,工作对接得心应手,写作文笔优美流畅,整理资料快速高效,学校不教这些,因为他们都认为“实习实践时总会有人教你的”;去实习也不教这些,因为大部分他们认为“学校有义务将学生培养得专业素质情商全部过硬”……
总而言之,感觉自己忙到最后,根本没学到什么,自己越来越焦虑,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一样飞来飞去。
我不知道自己在大一大二的年纪就看见这些是不是好事,我应该早一点接受现实吗?我应该早一点去多做一点和自己未来专业相关的事吗?
人人都告诉我应该改变和适应,我经历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我未来的工作绝大部分与现在做的事情一样,而且不少人羡慕我,希望是他们来学我这个专业,跨考、转行,都想来这个万金油专业呢。
但我一直在“适应”、“适应”、“适应”,但我的适应情绪却很少能完全抵消随之而来的不安情绪,曾经可以带给我快感的写作在实习过程中变成了焦虑的源泉。正应了《破事精英2》里的话:“饿着创作是为了讨饭,吃饱了的创作才叫艺术。"
我写的东西算不上什么艺术,毕竟自己也只是个小喽啰,的确有不少缺点,但这句话的确切中了现在自己的心灵状态。大部分自己想写的东西永远被排在了一堆又一堆的写作任务当中,没有真情实感,只有大篇的辞藻堆砌,然后又被说“你这都写了些什么呀”


矛盾的情绪在我的心里不断转换,反而让我更加迷茫了,自己更加割裂:有点像一台电脑,在处理过多的事情之后死机了。但电脑可以重新开启,人不可以。
不知道别人是否是这样,对我而言,在自己陷入内耗的时候总会在网络上寻求认同。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无论如何,你都可以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我亦是如此。
焦虑的年轻化,是一个必然的大趋势,不然,曾经那句“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也不会火得一塌糊涂。与其说是成年人的崩溃,其实现在的崩溃不仅仅局限在成年人,初中生、高中生,尤其是在学生群体当中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跳脱出我自己的焦虑情绪后,环顾周围,人人皆不安,人人皆焦虑。事情不同,最终情绪的表达却是相似的,于是在情绪感染下,人人都在一个名叫“内卷”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自己出不去,也在不知不觉中把更多的人带进去。
现代社会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虽然物质逐渐丰富了,精神上的重压已经扩散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身上,享受到的那些物质,难道是牺牲了自己的精神富足才可以获得的吗?
说的有些语无伦次,这篇“日记”好像有些思维混乱,幼稚且不成熟,但这些乱糟糟的东西至少会让自己能够短暂得获得平静。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