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学生报告说有人用AI写作业!| 财商教师的教学观察

刚刚上完这周的财经商课程,企业家精神中关于“What is a problem”(什么是问题)的第二节课,来做一个教学观察的记录。
1/ 关于借用AI这件事
“老师,我要打报告,他刚刚的演讲稿是AI写的!”学生A大声嚷着,刚刚做完口头演讲的学生B在台上皱着眉头一脸委屈:“不,我没有,演讲稿是我自己写的。”其他孩子都转头望向我,我心里一阵好笑,准备看戏吗小家伙们?
我浅笑一下,让看起来即将点着的气氛冷下来,重新回到刚刚的演讲中:
B前几周偶尔需要在同伴的协作下去完成口头表达的work(工作;作业),今天独立完成了备稿到演讲,真为你感到高兴呀!
也感谢B关于某知名酒店帝国发家史的简述,回答了我们事先设置的前两个问题,那么第三个问题关于MVP(Minimun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要怎么解释呢?

学生们看起来很喜欢这样的互动方式,只要是基于我们这个study group(学习小组)做的work,无论是个人、同伴还是整个小组的产出结果,大家都会提出很多有意思的构想;对于已知的成功企业家case study(案例拆解学习),他们又自动联盟成一个整体,对这个case提出质疑和“阴谋论假设”。
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idea(想法;概念),它都是成熟思维的开端。
简评完B的演讲,我回到A刚刚的report(报告)中。
我:A,你有证据显示B向AI提问,并且完成全稿的过程了吗?
A:没有。
我:那你为什么要对我报告呢?
A:他告诉我,他要用AI完成这份work。
我:他告诉你他会用和你看见他用了,是不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在B还没有说话前,我们先以“拉帘子”的方式,对刚刚的report进行了讨论。我们浅聊了一下什么是事实,什么是预测,最后落脚点停在我们的这节课的主题上——
What is a problem?
(拉帘子这个行为,我最早是在Life Coach人生教练团练课上看到的,大意是所有人当做事件描述者/案主不在,然后就刚刚发生的或者听到的事件进行讨论,以此聚焦事件本身。)

借助AI工具完成功课vs用AI完成功课,是两个不同的情况,即使是这两个情况本身也会衍生出不同的行动。比如,如何向AI提问,如何筛选答案,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已有认知把work完成。
课堂上,我们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不同的情况,也大致推演了这些情况可能会有哪些可实行行动,当然啦,事实中还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即使有的行动看起来已经是“最小可行性行动”了,但还是会行动失败,比如连跟AI提问这件事都懒得做,又或者关于怎么问一个好问题丝毫没有头绪。
继续回到A report的这件事上,我总算转向B。我听得出来,你刚刚的用词和大段表述,都是你自己的语言,而且我时不时打断你进行更多细节的提问,以及最后一题你的现场回答,我都可以感受到你功课做得很全面,在演讲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那么同学们,我们可以借助AI来做work吗?

如果你内心觉得这件事是“错”的,那你很有可能想要尝试,只是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说服自己;如果你觉得它是“对”的,但是外界(对他们来说是学校的明文规定)告诉你不能用AI,你会心存侥幸偷偷用,并且拿一些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行为吗?
Come on guys! Don't be ashamed to use AI as a tool to get your work done!
(来吧大家,用AI作为工具来完成功课,不要以此为耻啊!)
说到这里,我看到几个学生的眼睛里突然亮了一下,似乎有想说的话,又哽在那里说不出来。我继续笑着说:
事实是,我们就是生活在AI逐渐成熟的新时代,把AI作为工具服务于生活、学习、工作,跟人类从发现火种,保存火种到自行取火的过程,是如此相似啊!
听到你的report,我其实心里开心坏了,我看着A,语速缓慢而坚定地对他说。
有那么多那么多人,包括大人们,暗地里嫉妒用AI高效工作的人,但自己在明面上又一味抵制AI并大肆宣扬“AI会夺走越来越多人的饭碗”的焦虑,这些人里,很少一部分会在公开场合跟当事人说:喂,你不可以用这个工具!
当你把这件事report出来以后,它就变成一个公开可讨论的problem了,而不是在针对谁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谢谢你的勇敢和坦诚,也感谢你刚刚跟我心平气和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这节课中,有不少新的problem被提出来,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激动得手舞足蹈,有的孩子赶紧打开电脑查找资料尽快验证刚刚的假设。

最让我难忘的是,过去8周的时间里,有个孩子一直不敢上台演讲,即使上来也需要同伴协助完成,今天,就在今天,他主动向会用AI的同学求助,帮他查找某知名快餐品牌的资料,并且跟另一个准备演讲的同学猜拳决定谁先上来!以往他都会明确表示不想上台,或者最后一个上台。
他一边念稿,一边用自己的话对预设的问题进行解释,我相信,他已经准备好了。
于是,我举手打断他:你刚刚介绍的快餐品牌,跟别的品牌有什么不一样?
他从念稿的状态暂时抽离出来,脑袋从电脑屏幕后冒出一个小尖儿,回答我的提问。
再然后,我越来越频繁地打断他,他最后索性合上笔记本电脑,跟我对视着解答我的疑问。
好样儿的,就是要这样!我在心里呐喊。
2/什么是思维?
上下课的途中,在看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书中提到,最广泛的思维,是任何想法,可能是想天上的云看起来像某个人的脸,也可能是看到云变多了预测可能会下雨。稍微走点心,思维可能是某些事物让我有其他的联想。再往深里走,思维是我要通过观察、联想、预测、行动,去真正意义上地探寻甚至解决一个问题。
锻炼成熟思维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企业家精神中用59分钟定义问题,1分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在从宏观想法走进微观细节,继而整装上路验证求解的过程。
这里也想到,多年前在悉尼教汉语,某华裔孩子的想象文写得很好,我也鼓励她多练习,但是她妈妈的反馈是,想象文写得再顺都没什么用,写的东西不够有深度,对孩子没有好处。这就是《我们如何思维》中说的,最广泛的思维,即使是浅层联想,或者说不成体系的小点子,它们的存在应该被看见和认可。这是走向成熟思维的开端。
在我的课上,小学的孩子已经在学习成年人都未必学得明白的“企业家精神”,他们主动提问,乐意表达,无论是个体作业还是团体讨论,都带着热情与好奇,无论知识体系是否完整,语言表达是否精准,社会经验是否丰富,他们内心坚定丰盈,外在表现自信得体,已经走在通往企业家精神的道路上了。
如果你难以应对学生的提问,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特定的课堂状况,都可以尝试预约阿涂的一对一(付费)咨询哦。
我最近也在周更教育播客【49个教育故事】,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


那我们下次再见啦,ヾ( ̄▽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