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聪明”的自我PUA式反思
最近在香港旅行,听说黄大仙很准,赶紧去求了个签,也没问具体问题,直接问的我工作怎么样,好家伙,抽的下下签,阿婆给解签说是工作中让我低调一些,总有人盯着我的利益。又补了句,有人比你聪明。就这么一句话让我内耗了一整天。其实我一直都很介意我自己是不是聪明的,这次阿婆是随口一说的,并没有说我不聪明,而且有比我聪明的人一定存在,按理说是非常正常的提醒我注意不要张扬,但是却戳中了我最在意的痛点。
我试着去剖析聪明的定义,我给聪明的定义是学的快,脑子灵活,接话接的快,想答案想的快,幽默,记忆力好。但是我发挥不稳定,有的时候挺活泛的,有的时候木讷麻木。我没有办法正确定义自己是不是属于聪明人,身边的人也有说我聪明的,也有沉默不言的。正是因为没有给自己客观的评价才导致内核不稳,极度自我怀疑。
如何正确的自我评价呢?
另外,我尝试用暗示的方法来给自己信心,我决定每天都要对自己说我很聪明,我反应很快,我想问题很周全,我很幽默,我很开朗,我热爱生活,我很开心。默念几次以后感觉大脑清醒很多,好像有力气睁开眼睛与世界连接了,不再是混混沉沉,只有脑子里杂乱的一亩三分地了。
另外,关于反应快这个事情,我觉得应该是经验的积累,多跟人接触的多了,看到别人遇到事情是怎么反应的,或者经历的多了,踩过的坑多了,自然有了应对策略。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多跟客户、同事、朋友学习。多看她们在某种情况下的处理方法,应该就会发现大家不同的思路,不再是二元看世界了。
记忆力好这个事,我不清楚别人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应该构建起自己的思维框架,比如在跟客户聊天的时候,按照时间线的顺序都发生了什么,按照她的计划模拟她的行程她下一步的做法,就当在经营一个动画人物,去了解她的过去她的未来,把这个主体描绘拼凑的更全面一些。这样应该就可以找到话题,而且记得住说过的话了。
开朗和热爱生活这一点呢,最根本的还是要对抗焦虑。最近数据库没有确定性的结果,开拓起来也比较费劲。多多少少会对未来的工作有所恐惧,进而焦虑自己的收入,自己的前景。但是仔细心来想想,人生的事情有自己能把控的吗,我认为很少,都是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推动你往一个方向发展。所以工作这个事情的,能做的漂亮还是负面的结果都是注定的。我现在只需要把目光集中在如果约满客户,去见客户之前要准备下客户的基本资料,以及这次我要问的问题,达到的目的。交流过程中能否坚定的、真诚的与客户沟通,谦虚的语气,把自己当做学习者,我们不是去教会别人东西,对客户语气要真诚谦虚诚恳。客户问的问题也要耐心解答,不能瞧不起客户,觉得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问。另外就是客户后续的问题跟进,要整理好检查好再发出去,发出去的文件代表着你的水平。在维护客户关系方面, 多跟客户吃吃饭,了解了解市场,更专业也就更聪明了。
开朗和热爱生活另外的点是,注意力是像外的,你时刻在关注别人在干什么,什么很有爱,什么有趣。而不是走在路上想自己的事情,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聪明还有一点是表达能力比较顺畅,就需要迅速get到对方的点,而且如何拉平信息差;对方对于同一个事物的理解跟我们不一样,或者立场不一样都有可能导致我们说的不是一个事情。而且要迅速找到对方话中的漏洞是什么,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我要说什么样的话才能周全,而不是点对点回答,更多的是面对点的回答,把场景描绘出来,给对方一个氛围,更好的理解你的付出你的意思。
世界很纷扰,需要学习的事情很多,但是不能慌乱。
另外,有人说:聪明与否是主观评价,不像有标准对错的事情可以让人评价,这个主观的东西本身就没发评价的。不需要反思自己,PUA自己。
我还在尝试。优化自己与接受现在的自己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