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非晚
学校的榆树终于变绿了。先是榆钱,后是嫩叶,可惜不高大也不茂密,在道路两旁每天接受狂风的摧残。听有经验的老师说,这里的地盐碱的厉害,树都很难长大,有点可惜。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榆树,树叶有棱有角,叶脉一条一条特别分明,摸起来嫩嫩的有点厚度,还挺可爱。
榆钱饭,出现在课文里,也算家喻户晓了,但也不知为啥,北京中的并不多。以前还听说过老榆木家具,榆木疙瘩脑袋,看见过因为叶子酷似榆树而得名的“榆叶梅”。哈哈,就是没怎么见过真正的榆树。
小时候跟风养蚕,从校门口小贩那里买了几个黑色的蚕宝宝,然后每天去我爸单位里那棵瘦小的桑树上面薅叶子,期盼着那一小盒虫子快速长大。桑树叶马上不够用了,当时听说榆树叶子也能凑合,于是我到处在附近搜索榆树,无果。现在看来,两者的叶子确实有点像,都有一愣一愣的叶脉,骗骗蚕宝宝是足够了。后来课文里学,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书上说,桑榆用来指代日暮时分: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真是厉害了,这两种树原来是老邻居了,从古代就一直重在一起了,难道是都能用来喂蚕?有人说,这两种树枝叶稠密,种在房子西边,不挡阳光,所以他俩和日暮联系起来了。很有道理。
前几天还有老师说,撸了几把榆钱来吃,味道清甜,有点想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