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13# Le salaire de la liberté
因为赶场错失了好几次拍票的机会(也因为影厅总是很暗😅),就随便配点图!

虽然在北京待了第五年了,好像是第一次这么努力地参与北影节。之前不是因为时间对不上而错过就是因为准备考试实在挤不出时间。(其实这次也在准备TCF但是邹老师说:多看点法国电影就好了!

除了一场因为票买多了()拉了舍友去看,其他都是solo看的。但是一次都没有觉得自己很孤独,可能这就是自由的味道!*sniff sniff* 某天微博上刷到水晶说:“当你有足够多的个人爱好和生活支点时,一个人真的不是问题。会很自由,很舒服。”
4.20-4.28,看了3场剧,8部电影,每天晚上都不着家地在赶去各个剧院和电影院。但我真的很享受这种occupied的感觉,享受一个人在路上骑车,享受一个人和一群同好沉浸在同一部作品,享受在电影院又哭又笑,享受大家在电影结束之后约定俗成的鼓掌时刻,享受这种给大脑输入新事物新角度的充实感。
为什么标题是le salaire de la liberté呢…其实是因为有天晚上骑车的时候因为单手拿手机看导航,结果被身后出现的大车吓到然后摔了个狗吃屎。现在就是带着伤手伤腿出门旅游的状态…苦中作乐的本拆尼斯于是自嘲这是“自由的代价”了。我一直觉得《恐惧的代价》没翻出来salaire的另一个意思。是代价,但也是报酬。
虽然一个人到处跑陌生的地方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迷路比如打车超贵比如忘记门禁时间差点被关在学校外面…但是也遇到了很多很有趣的事情。
看完《活着的灵魂》,电影里下了一场大雨,北京也下起了雨;北京下着暴雨,《小世界》里也在下雨。这种荧幕和现实交叉的感觉,很美妙。(当然在雨里骑车和徒步并不美妙)
收票的时候人生头一次因为个签的LLAP被对上暗号,对方直接给我折了10块。一直认为我只是写来自己开心的东西派上了用场的感觉,真的很神奇。🖖

邹老师给我发的北影节吐槽表格构成了本次北影节最精彩的部分lol,我每次翻都能笑很久。虽然我每场也在吐槽一堆事情:什么狗屎排片排工作日六点半,美嘉5厅最后一排好卡腿,天幕厕所怎么没纸,资料馆女厕所队伍没有尽头,世纪金源太大找得我发疯,保利天安门为什么下四层上两层还要走迷宫,隔壁男的一直弄衣服吵得要死,放包里的票根怎么就不翼而飞(?)…但跟大家一比好像都不算什么事儿了👌



啊啊说了一堆似乎也没说到电影本身。当时花了两天做片单理排期,选了10部看了8部,似乎也是不错的战果。为了磨耳朵练听力选了3部法语片,剩下的就是按兴趣选的,结果发现它们也有法语对话,这就是你们欧洲人的多语世界吗…
按喜好排名的话,《戏梦空间》《达尔瓦》在第一梯队,是我自己喜欢并且感觉会得到大众认可的片子;《小世界》《神之山岭》《活着的灵魂》在第二梯队,属于我个人很喜欢,但可以理解别人觉得so so的;《同流者》《年轻气盛》《巧克力》在第三梯队,是评分很高但我个人完全不感冒的。观影其实跟看戏没什么区别,都是很私人很主观很follow your heart but not your head的体验。尽管有不喜欢的电影,但也不会后悔花钱花时间去看,(毕竟后悔之前你是不知道自己会后悔的/不是),因为我一直相信所有我看过的听过的读过的经历过的东西都会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一个新的我。
也是第一次觉得自己会英法双语如此有用。因为众所周知的垃圾字幕,看电影的时候还得时不时看英字补充漏翻错翻的部分。以及能在外语片里面听懂人物讲的东西而不需要依靠字幕,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觉。看《同流者》和《活着的灵魂》的时候,脑子就在“我听不懂的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我能听懂的法语”之间来回横跳,眼睛还得同时瞄英字和中字,真是multitask培训班。


感谢大中午帮我抢票的邹老师,以及如《神之山岭》字幕机所说(虽然当时觉得很cliche):感谢不断攀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