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一)
《 汉学研究 (一) 》 陈再明23.4.29
一,西汉文学一一赋 (1) 赋的起源 毛诗《关睢》序:″诗有六义“中的赋比兴,乃由《毛传》将三百篇的作法,加以分析整理所归纳出的结论。但《毛传》中的所谓赋,內容上几乎可以说与汉赋是两种性质。汉赋重舖张,而《毛传》中的赋,乃对比兴而言,指的是"直陈其事不比喻者″。 刘向整理《荀子》为三十二篇,其中有《赋篇第三十二》。在《楚辞》中,有两个赋字,其一《悲回风》″窃赋诗之所明″,另一宋玉《招魂》″同心赋些″。一般虽认汉赋出于荀卿、屈原,但荀卿屈原并未将其作品自称为赋。 秦汉之际,对于这些在本质上是诗,但在体裁上又与三百篇中之诗大有出入,于是加上一个"赋″的特定名称。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亚也。” 而赋比兴中之赋,与将荀卿屈原作品通称为赋之赋,只是名称上的一个偶合。汉儒对赋比兴的赋字解释,因受荀、屈的赋的影响,皆与三百篇之所谓赋的诗不相应。赋比兴之赋的解释,至毛诗正义而始告确定。 (2) 汉赋的两个系列 从汉赋的形式说,可以说走的是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新体诗的赋。另一条道路是楚辞体的赋。新体诗的赋出于荀卿,楚辞体的赋出于屈原。 《汉志诗赋略》在《屈赋》之属二十家的后面,列有《陆(陆贾)赋》之属二十一家。其中除《司马迁赋》八篇尚存《悲士不遇赋》一篇;《扬雄赋》十二篇皆存外,其余各家皆亡佚。陆贾之赋,当系新体诗之赋,即在诗的体制中加入散文因素的赋。汉初之赋,似皆走的是新体诗的一条路。 将新体诗之赋,过渡到楚辞体的形式,以开出汉赋的另一形式系列的,则始于贾谊。贾谊《鹏鸟赋》,皆四字一句,本为新体诗之赋。至于他的《早云赋》、《惜誓》,则都是楚辞中的骚体。贾氏以后,楚辞体的赋,渐成汉赋的主流。 (3)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相如的《子虚赋》、《大人赋》和《长门赋》为他三大名赋。《子虚赋》是要写给汉武皇帝看的,《子虚赋》自″于是酒中乐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呼,此大奢侈″以下,直到末尾,都是针对当时汉武帝圈民田为苑囿,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话的情形所讲的。並且以"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而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的几句话,把前面给汉武以满足的许多侈丽宏衍的舖陈,一下子扫荡掉了,反转来给汉试以一种切合现实的教训。这与孟子对于齐宣王所用的“是心足以王矣"的手法,实相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