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最近接收到很多结婚相关的信息,之前可能顶多就是在朋友圈看到哪个同学结婚,哪个朋友生了小孩,但现在是身边的人开始结婚,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更进一步了,在比自己小的表弟要结婚的时候感觉更为强烈。我倒是没有要急着结婚或者被催着的感觉,反正我近期的节奏大致规划好了,估计也没什么大的变动,但这种氛围下确实会促使你去思考未来,最基本的肯定是离不开钱,结婚有没有钱摆酒,有没有钱买戒指,有没有钱买房,然后有没有钱创业,虽然建筑创业本身成本不高。对钱本身的焦虑,自然也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对自己能力的焦虑,自己什么时候能考到牌照,什么时候能有一鸣惊人的创意;对另一半也焦虑,适不适合走下去,观念一不一样,她能帮我到什么,我又能帮到她什么,当我们想的东西不一样的时候,到底是谁的问题,我会不会给到太多压力,会不会这本身就不应该要求她做到,我自己又有没有做到;对工作也焦虑,似乎每天很忙,但又貌似帮不上什么忙,怕跟同龄人相比同样是工作了一年,却得不到相应的成长,每天最心虚的就是填time sheet的时候,感觉花了那么多时间却没有给项目带来那么多的进度,然后最后项目超预算会不会就是因为我这个成本黑洞。总之焦虑很多,也正常,每个人都有焦虑,说不说都在,也不会因为说了就会轻松一点,但可能说了或者写下来,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焦虑有哪些,也能针对性的去解决吧,事情本身就是不拿出来看看就感觉有很多在脑子里,真正放出来了就发现也还好。
之前回学校听了如恩设计的演讲,一直很向往,之前回上海也准们去看了他们的酒店项目,当时去的时候不算太了解他们,然后去到酒店发现没开门而且破破烂烂的,其实本身的设计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会觉得破破烂烂的哈哈,高情商是新旧结合,这次演讲才知道原来疫情倒闭了。他们也是从室内设计做起,做了好多年才开始有建筑设计,从后来的建筑作品里也看得出很多精致感,少了之前现代主义大师们的粗旷狂野,也不是葡萄牙建筑大师们形式或者工艺上的精致,而是材料本身和氛围感的精致,估计这就是他们从室内设计出身所带来的优势吧,倒是改变了我对室内设计的一些看法。之前一直觉得建筑设计对室内设计是有一定的鄙视链的,但我自己其实最开始工作也是从室内设计开始的,那时候还会找补说我做的餐厅的室内设计,也有门面一类的设计所以也算室外,但自己心里很清楚完全是两回事。但现在看来,其实又慢慢的觉得其实还是一回事,可能目前国内的室内设计还不是,在这边其实所有的室内设计都需要跟建筑设计一样的审核要求,所以其实是需要建筑师去做的,也需要建筑师盖章。但国内的室内设计感觉又是另一个专门的专业,跟建筑设计不一样,也不比建筑设计低级,说实话有点硬卷然后卷出一个新的标准那样,确实佩服,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室内设计很出色吧。回到如恩,他们做了很多新旧结合的项目,讨论如何保护现有的东西,很多时候都是设计一个更大的空间包裹着原来的,或者保留旧的外立面然后翻新室内,新旧空间互相穿插,强调这个“之间”空间的仪式感,这不就是我thesis做的嘛,突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开玩笑,但至少让我对之前的很多困惑和观念有所影响。有时候看到国内设计事务所的现状,还挺消极的,就是觉得他们已经是行业天花板了,但同时代表你要有他们一样的能力和天赋才能达到他们这个高度,一方面觉得自己很难达到这个高度,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自己创业最终的高度就是这么高,所以也挺矛盾的,可能眼高手低了吧,也说不定会改变未来就业的发展。
最近去看了挺多演唱会和球赛什么的,笑果脱口秀,林俊杰,muse,冰球赛,棒球赛。普遍现象就是国内演出比国外的贵,都是不一样的经历,本来就没有很追星,所以去的都是买的山顶氛围感受票为主,除了冰球是公司送的包厢票,但也是在山顶。冰球赛的包厢倒也是一次很特别的经历,毕竟包厢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被一些大公司包了,然后作为一些福利给客户或者员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又拉了个大单和留了一个勤勤恳恳的员工。我们的包厢也是跟我们合作过的顾问公司有的票,邀请我们去,一个包厢可以坐好多人所以也不会只有我们自己的人。除了多一点吃的喝的,不需要人挤人以外,其实并没有太多优势,但确实体验一次还不错,就是需要消耗社交精力,懂得都懂,什么活动都能成为社交场地。我们去看棒球赛本身可能跟冰球的属性不太一样,但球赛本身的属性是一样的。这场球是三番棒球队Giant对战纽约Mets,但是被叫做Cal Night,感觉像是冠名或者合作举办吧,应该是球赛本身每周都会举办,时不时把一些比较出名的场次出租出来找人冠名,一个是能吸引多一点人来,比如说这次就吸引了很多伯克利的人来,其次就是抵消一些举办经费,因为这次难得伯克利冠名了就巴不得乐队也用自己的,吉祥物搞活动也用自己的,甚至所有买票的人都可以领一定免费的棒球帽,还是Giant跟Cal联名的特别颜色定制款,所以其实整体氛围和举办的都挺好。伯克利当然也能作为福利或者礼物给学校老师或者人去送给想送的人,比如退休了的老教授,送了钱的校友们…这总比去单独买票来送来的有排场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和认可,把这一切当做一个商业模式来看其实再合理不过了,也确实多方都受益。棒球赛也一直说想带女朋友去看,我自己其实是第二次看了,上一次看还是教授因为一起买了季票去看球的小伙伴放了鸽子,所以拉当时是他员工的我一起去看,现在想想貌似也算是前面说到的公司给员工的福利?商业行为?社交属性?不过也确实如果不是他带我去看,我估计这辈子都不会接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慢慢愿意去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需要别人逼一下,才能跳出舒适圈。后来也是说了很多次想带女朋友去看,也想让她体验一下一些新的经历,然后刚好伯克利冠名了一场,查了一下不需要抢,票价也很好接受,所以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她还运气很好的跟球队的吉祥物合了个影,真的来一次把所有该体验的点都体验完了。像演唱会什么的表演类的票,说实话除非真的有什么过人之处,门票就不要卖那么贵,只要质量在,票价处于正常水平,反而更能够让人感觉值回票价,下次还想来,不然高开正常走,就算本身水平很高了,但也远低于预期,反倒会没了下次。
最近确实开始忙起来了,挺好,有事情干就说明有在学东西。也跟朋友做了竞赛,也确实也得安排考牌照了,尽可能今年把一半考了,这样之后会轻松一点。最近被家里网络的事情搞的很被动,重新弄了网希望会好起来。之后貌似每个周末都有安排,去德州,回学校参加别人的毕业典礼,项目开始动工,女朋友回国,有别的事情掺进来持续做的正事里,也能够减少做正事时的枯燥。希望早点把一些事完成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