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戏设计说起:《体验引擎》(下)
游戏设计最困难之处并不是具体实现的部分,而是发明和提炼设计中的知识。——《体验引擎》泰南·西尔维斯特
事实上,尽管我在上一篇中主要分享的是好的游戏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元素和平衡性,但相信善于举一反三的人从中或许已经察觉到了游戏设计与人生规划之间的相通之处。从大方向来看,人生同样也是以触发丰富体验为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同样对技巧、策略思维、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世界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适用于这些元素的恰当特征——机制要简洁、内容不能自带局限性、结构要合理、世界观不能冲突、信息要有助于思考、有容错率以应对不确定性,但要避免陷于早晚会失败的状态中,等等——同样也适用于衡量我们的人生。并且,也像游戏设计一样,仅仅是把好的虚构情节和好的游戏机制进行简单拼凑是无法得到好的游戏的,人生也不是仅凭好的愿望和好的学历或工作的简单嫁接就能让人变得幸福,平衡性——也即是元素与元素之间恰当的关联性——之于游戏,之于人生都非常重要。
平衡性如何实现?如果它仅仅是指均质化,那么事情就简单多了,但这样的平衡只会诞生平庸。泰南·西尔维斯特给出的建议是,“找出一个道具基础的作用和特性。尽可能地最大化这些特征,并且把它们固定在最大化的位置。然后通过调整其他特征来解决平衡性的问题。”无疑,这个作为基准的特征一定是一个关键特征。那么在人生规划的平衡性里,我们如何找出这个基准特征呢?我之前给朋友分享过我自己的一个方法。我大约是从十几岁时开始直到二十六七岁,每年都会整理生活中对我来说是重要的事物并写下来,有些代表价值观,有些代表具体事物,有些代表人。我会尽可能的多写,差不多写50个左右,并不是说我总能找出这么多重要的东西,但是这个搜索过程能帮助我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写完以后,我会再五个五个的叉掉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的,直至剩下最后3个词。这个过程一开始是很容易的,越到后面你会觉得越难以取舍,但一旦完成取舍,你对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定义这最后剩下的词,诠释它的内容,以此为基准去思考你要做什么事才能更接近你的主要价值观,以及如何规划其他的事以配合主要价值观的实现。我之所以只整理到二十六七岁,是因为基本到那个时候,我的基本价值观已经没有变化,而且我也确实根据这种自我认知创造了一条实现路径。回过头去看,我对这样的自我梳理感到满意,因为到今天,我已经构建出了喜欢的生活的主框架,就像是一套房子已经完成了繁复的建造、草装、基装过程,现在是调整细节的阶段,心态上也会更加从容不迫。
泰南·西尔维斯特说,“不要只思考听到的故事。”要在脑海中构建整体系统,这样才能充分地考虑如何调整平衡性。之所以我们要以整体视角去把握平衡性的问题,是因为狭隘视角下对单个可见问题的解决可能并不会真的起到改善作用。就像一个人和恋人吵架是想要让对方多给自己一些安全感,但ta很可能忽略了自己的安全感问题可能是原生家庭遗留问题,而ta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自己的自发性,而不是找恋人吵架。泰南·西尔维斯特提醒游戏设计师注意,不要只盯着看得见的问题,更要思考那些被隐藏起来的问题或是不存在的问题。前者就像我刚举的例子,比较好理解,不存在的问题又是什么问题呢?还是刚才的例子,这个人找恋人吵架是为了解决安全感缺失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只会制造新的问题,比如情感倦怠,甚至情感厌倦,而这些问题原本是不存在的。泰南·西尔维斯特建议:“当出现问题时,控制住想直接冲过去做调整的欲望。慢慢来 是为了有时间让情绪冷静下来,以及清晰地认识到某个改变所带来的更为广阔的影响。因为那些看起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经常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副作用。”——你看,这段对游戏设计师说的话,是不是也是不错的人生建议。
如果非要说人生的平衡性与游戏的平衡性有什么不同,那就在于游戏最终是一锤子买卖,但人生不是,不同的境遇需要把握的平衡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生的平衡性对灵活性的要求更高,对人生进程的现实感知要求也就更高。一个实现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却不追求精神内涵的人,和一个连自立都困难却高谈阔论梦想的人,都是对人生进程的现实把握不足的人,因此他们的人生也就谈不上平衡性的实现,也就无法持续实现个人价值,久而久之,人就会陷入空虚和焦虑之中,追赶物质的只能持续追赶物质(或被物质追赶),紧抓梦想的只能靠把梦想抓得更紧以求自我安慰。
虽然我们说了这么多从整体上把握平衡性是如何的重要,但这个整体的认知要怎么获得呢?虽然我们通过梳理价值观可以获得关键特征的指引,但仅仅是知道关键特征并不足以觉察事物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而要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达到足够的认识就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创造。泰南·西尔维斯特说,“游戏并不是我们所制造的东西,它是一个知识系统。它不是棋子,它本身就是一盘棋。”所以,“我们要实现的是设计方案所包含的知识的创造过程。这些内容比想到一个好点子要复杂得多。”这个道理对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
泰南·西尔维斯特接着分享了对于创造知识行之有效的一套路径,我把其中更适用于人生的部分分享如下:
·沉思——保持对知识的吸收和精神的放松是沉思所需的两个前提条件。
·研究——除了目的性明确的研究(比如为了获得某个职称或学历进行的学习研究),更重要的是保持过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为了避免狭隘和思维固化。
·书面分析——就像我现在要把我阅读这本书时收获的东西整理成文一样,的确很麻烦,但是也最能理清思路。书写,实际上是提炼的关键步骤。
·头脑风暴/辩论——多结交有见识的人,进行深度交谈,也为拓展视野带来了可能。而辩论不但能锻炼一个人的表述能力,也能更进一步检验你的想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当然,承受辩论的带来的压力对心智也是非常好的锻炼。
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这件事本身的挑战,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时刻注意——不要陷入穷忙之中。虽然我们白纸黑字总结起来的时候,一切似乎是非常简明的,但实际运用的时候,由于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活中让人分心的琐事,或是根本的一时猪油蒙心,都很容易让人陷入穷忙而不自知。比如试图和与你价值观根本不同的人进行感情磨合,或是在一件与眼下实际需求根本冲突的事上费心,哪怕你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确实也知晓了一些东西,但对从根本上圆满你的生活而言根本毫无助益。就像泰南·西尔维斯特说的:“短期看来,忙碌的傻瓜看起来就像是激情澎湃的天才。我们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然而我们情感深处的潜意识并不会告诉我们所解决的其实是不相干的问题。于是我们总是忙碌而心满意足地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愚笨到完全没有发现选择解决的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只有到了后来,当你的精力逐渐消耗殆尽,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时,你才会恍然大悟,这种长期以来感到愉悦的东西并没有让你进步,而是让你慢慢地走向死亡。”而真实人生被耽误所要付出的代价可比仅仅是损失点时间和精力高太多,译文纪实那本《老后破产》里的人中,有一些年轻时也曾风风光光,但正是因为缺乏人生总体规划,以为自己可以永远这么风光就肆意挥霍,结果陷入了老后破产的境地,这时想要重新来过都没有机会了!
说到失效的规划,问题往往出在那些我们不知不觉所作出的,根深蒂固的假设上。泰南·西尔维斯特指出:“这些假设被各种文化走向、习惯,以及既得利益所层层保护着。这些因素相互交错并且最终形成了一种不断自我加强的思维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之下,你可以使用自己已有的技能和工具,但是却几乎无法学会和使用新的技能。”像是《老后破产》里那些年轻曾经风光的人,他们并不是什么纨绔子弟,而是他们以为日本将永远处于高速经济发展之中,所以只要自己努力工作,钱就不会真的被花光。事实并非如此。还有那些把“活在当下”当成座右铭,实则对未来毫不思考的人,其实也是错误地假设了衰老和知识落伍的速度。事实比你以为的要残酷得多。
更别提那些把什么事都想得很简单的人,他们的假设就更加错得离谱了。在美剧《怒呛人生》里就有这样一个桥段,保罗想问艾米借钱,因为他看到艾米过着富有的生活,所以他认为自己只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再努努力,成为富翁应该也不难。而艾米告诉他事情可没这么简单,自己辛苦工作了很多年才有了这些成绩,她让保罗不要以为成功是一件简单的事。结果保罗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对艾米破口大骂。我看这段时真是觉得十分讽刺。很多人都是看别人吃豆腐牙快,瞧不上别人付出的努力,但是有太多经验都证明了,仅凭美好的愿望和一时的热情可没办法取得成绩。哪怕是天才级别的人,像是坂本龙一、乔布斯、马斯克、小岛秀夫,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累积。所以泰南·西尔维斯特在书的最后强调的并非好游戏诞生的硬道理,而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要具备的素质:
·开放——意味着用有意义的方式思考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坦率——意味着能以负责任的态度表达个人观点;
·谦虚——不是客气,总有人以为谦虚等于对人说话客气,那是礼貌。谦虚意味着保持学习心态,不管对象是人、是书、是一件事、还是一个游戏。而谦虚是杜绝错误假设的最有力法宝,因为谦虚的人必然也是谨慎的。
·渴望——意味着你的努力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是为了自己取得真实的进步。
我们从游戏设计的理念聊到人生规划的启发,说到底,是为了让一个体系变得更为成熟可靠,因为我们无法预知不确定性,更做不到让不确定性消失,但一个成熟可靠的体系首先不会对自身发展构成威胁,其次是能最大程度的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而一个能让体系变得成熟可靠的规划必须是恰当的,也就是说,规划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规划太少,我们对各项事务的轻重缓急就只有模糊的印象,抓不住重点,也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所谓好点子的迷雾之中,形成一种事情在推进的假象,其实很可能总是绕圈子;而规划太多,最大的问题是会制造出一种未来充满确定性的假象,但实际上这种规划只是“治愈性规划”,也就是虽然能减轻我们内心的负担,但是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假性成果。
泰南·西尔维斯特建议游戏设计师采取一种叫“迭代”的方式来优化规划,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也想像《重启人生》中的麻美一样,用迭代来调整人生,可惜的是,现实人生不管好坏都是一次性的。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把握住“迭代”的本质,也就是不要想当然,而是要正视自我,正视现实。(虽说“迭代”的具体操作不适用于整体人生规划,却十分适合某些需要适时调整的具体工作,因此它依然是非常不错的通识知识。)
在书的开头,泰南·西尔维斯特就回应了这样一个疑问,他说:“有人担心,分析游戏设计会磨灭其灵魂,即理解设计技巧的原理会让这种工作失去创造力。但是,了解游戏设计技巧并不意味着只是盲从规则,一遍遍地得到相同的结果。它的意义在于决定每一种设计方案时,能够正确地权衡利弊。”而我之所以将这本书中的源知识提炼出来放入更广的人生思考之中,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这些知识提供的不仅是有用的认知,在进行这类推而广之的过程中,我们也就是在培养一种能从任何事物中吸收知识的能力,而创造力也就隐含在这样的能力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