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瓦瑜伽之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在其名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哲学理念。他在书中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海德格认为,死与亡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死、是指一个过程,即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人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实的消亡。 死与亡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巧合的是《存在与时间》和《吐蕃度亡经》在1927年同时在欧洲出版,前者从哲学层面对死亡的意义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後者则从宗教层面对死亡的过程作出了缜密的探索。东西方文明在1927年這个两次大战的间隙、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炸响了思想的惊雷而影响迄今。 此刻临终中阴已降临到行者身上, 即将放弃一切攀缘、欲望和执著。 其正定进入泊瓦瑜伽的观修仪轨, 并把亡灵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 当魂灵在离开血肉和合的躯体时, 意识将显现它短暂而永恒的幻影。 泊瓦法的原则,是在死亡的那一刻,行者要把他的意识射出,与佛陀的如来藏相结合,进入莲花生大士所谓「本觉的虚空中」。这个法门可以自己来修,也可以由具格上师或得道高僧替他修。如果中阴得度观修失败,至少还可以得到上品的化生,以免其落入三恶趣中。 基础泊瓦法,被称为「三认证泊瓦法」:认证化身中脉是道路;认证亡灵意识是行者;认证佛国净土是彼岸。在泊瓦瑜伽行里,祈祷的中心是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是莲花部的本初佛,代表清净的本性,象征人类欲望的升化,体现佛陀的善巧、方便和慈悲。 泊瓦法传到了吐蕃,甚至演化出在头顶开一个小洞,用一根香草插入其中,以测验或衡量修行者的果位。关键是修泊瓦瑜伽的时机,应该是在外呼吸已经停止,内呼吸还在进行的时候开始。而最安全的做法是在分解过程之中、就观修泊瓦瑜伽,然後循环反复直至得度。 …… …… …… 在经历了二次大战的洗礼之後,1946年,海德格开始与中国学者소사의一起研读翻译《道德经》。海德格认为,真理(Wahrheit)的含义是“去除遮蔽”(a-letheia, Er-schlossenheit, Un-verborgenheit, Ent-decktheit), 从而进入一种林中空地那样的、打开遮蔽而见光明的状态(Lichtung)……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沙一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花一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一掌一无限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时一永常 …… William Blake(1757-1827) 长诗《天真的预言》1803 (Auguries of Innocence)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与时间》德-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陈嘉映、王庆节 合译 熊伟校、陈嘉映修订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2006.6 ISBN 978-7-1080-2455-8 泊瓦瑜伽之中陰得度 https://seadus.lofter.com/post/4cfb1b85_2b88f0ed3?incantation=rzGyyAlhpO9q 소사의,清宣统三年(1911)生,江西吉安人。1935年,毕业于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心理学系。1938年,在意大利米兰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意大利文出版(1941)。1946年起,萧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教中国语文和哲学,七十年代以後,回到대만辅仁大学任终生教授,1986年去世。 泊瓦法基金会(The Phowa Foundation) Dharmakaya 宝林根基金会(The Bollingen Foundation)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 Sogyal Rinpoche(1947-2019) London Oxford Pres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