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在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摇摆
话说我蛮吃惊,伯顿原来不喜欢苏联铲除宗教的行为。他在63年发表在《LIFE》的文章里指出了这个事,所以他肯定一直在信教,不然为什么这么反感苏联反宗教的行为?当然,一个两岁半开始去教堂,以《圣经》作为启蒙的人怎么可能放弃他的信仰。
“在所有教会和国家之间斗争的历史上,可能没有比贝克特和亨利的故事更辉煌或更典型的例子了。在这里,这场持久战的精髓集中在两个人身上。
现在,在一些国家,这场斗争仍在以微妙的方式进行,在另一些国家则更加明目张胆。由种族和宗教混合团体组成的美国公立学校应该使用祈祷吗?在我自己的威尔士小公国,在我们有生之年,为了废除教会,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但激烈的战斗。
在庞大的苏联,从蚂蚁变成熊,这个国家试图消灭‘人民的鸦片’教会,这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斗争,我们被告知,希望教会不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且正在慢慢获胜。所以它仍然在继续。”
他这段话是不是在反对废除宗教啊?虽然他说的看似中立,但如果他真的觉得宗教是有害的,不需要存在的,就不会说这种看似中立的话,明言反对就是了。
他选择演贝克特可能就说明了他的立场。他在70年代觉得共产主义不错,就跑去演了托洛茨基和铁托。他始终反独裁,所以死前不久演了《1984》。西方演员往往会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
70年他写信给奥利弗,说他第一愿望是去牛津教书,第二愿望是当个牧师,说他经常幻想自己是个牧师。 奇怪的是,他又有反宗教的一面,他在自相矛盾。他在日记里骂过上帝,又说他不相信大气层以外有神的存在,平时还对亲友说他死后是不会有灵魂的。
伯顿能打破宗教束缚,成为举世闻名的离经叛道者是多么不容易。作为一个两岁半就接受宗教洗脑,从小到大一直在宗教环境中长大的信徒,按理说他信神就像我们不信神一样坚定。他接受的是唯心主义教育,我们接受的是唯物主义教育。
伯顿一直认为是读书让他走出了威尔士,摆脱了贫困。确实,宗教控制的愚民是不读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自然走不出来。
他们威尔士人大多数都是小学读完不是个文盲就不再上学了,男人下井女人做家务,早早结婚,生十个八个孩子,孩子们也重复这样的命运。他们除了干活,喝酒,繁殖,就是做礼拜,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伯顿故乡的村民会用整个下午的时间在教堂里礼拜。
伯顿虽然许多次接他的兄弟姐妹出来感受体验外面世俗的花花世界,但他们始终一辈子当着虔诚的教徒,恪守教义。伯顿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的哥哥还在教堂里做礼拜。
不过伯顿屡屡破戒,最后甚至用自杀的方式离世,是不是说明了他真的不信神?基督徒最大的罪就是自杀了。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伯顿家人为什么对于他的死并不很悲痛,反而是震惊和怀疑为主了。你让一家虔诚教徒如何看待一个背弃上帝的人?之前犯了那么多罪也就算了,最后还背弃上帝,这种家人放在穆斯林家庭早就荣誉谋杀了。清教徒本来就是基督徒里的极端派系,何况还是威尔士的清教徒,全世界最保守的基督徒。
伯顿家人坚决说金斯兰是个骗子,因为金斯兰怀了伯顿的孩子,伯顿安排她堕胎了,堕胎是教义里的大罪,伯顿自己也说堕胎即杀人。
伯顿在80年的节目上被问到母亲,他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是个美丽而虔诚的金发女郎”,把虔诚放在这里,可见信教之深。他的哥哥姐姐都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小信教。
他哥哥曾经撞见他自杀,阻止了。在他死后,他哥哥在出的书里暗示他是自杀的。可见,他家人并不很悲痛,因为清教徒自杀是最大的罪。他弟弟更是很愤怒地追问萨莉和瓦莱丽,要她们说清楚伯顿的具体死亡过程,她们根本不敢说,一直在回避。 图为1963年在墨西哥,戴着十字架的伯顿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