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小记
昨天买的石库门,今天无聊喝了它,两个字——难喝。比不上商业化品牌的和酒(其实是习惯喝和酒而已),也比不上半商业化的绍兴老酒和福建的红曲,更比不上各地古村镇的私人陈年佳酿。记忆最深的是浙皖赣三省交会的某古镇,农家私酿的米酒被我们收刮一空,3年陈到15年陈,最后三五酒友,也只得每人几升的带回上海,美酒需再带出上海,配以阳澄湖的蟹,婺源的流水鲤鱼,身边小桥流水,远望群山叠嶂,仰天或皓月或星空,岂是一个爽字表达的了!
儿时喝酒无享受,无非红酒涩,啤酒苦,白酒辣,黄酒如药汤。
真正接触酒是在俄罗斯,开始是啤酒。波罗的海畔,圣彼得堡出产啤酒品牌自然是波罗的海啤酒,从0号到11号,酒精含量从0到9度,(请注意,是酒精含量,不是麦芽糖含量,国内啤酒酒精含量一般为2.5-3.5之间)记得最先喝的是3号,然后是5号,继续到7号,中间狂爱过6号黑啤(黑啤呕吐物的味道个人非常厌恶),最后结束于9号,年轻真好,有时间狂饮,有时间恢复,有时间尝试。
后期喝伏特加,俄罗斯的伏特加绝大多数是40度,一般是黑麦和小麦酿造的,过滤三次为佳。喝前放冰箱冷冻一天,冻后的伏特加变得粘稠,倒入小杯中,外侧立刻结霜,捻起冰手的酒杯,一饮而尽,入喉冰凉,片刻热辣,两种极端体验,反复反复,十分刺激!小麦伏特加比较平滑,合适勾兑,如果汁,如碳酸,如朗姆酒,太繁琐的调酒没喝过,自己没那本事,酒吧又太贵。俄国伏特加品牌实在很多,一般是根据当时自己收入的多少来购买。
最后喝葡萄酒,红的,白的,起泡的,新的,陈的。最贵的是非知名酒庄的1998波尔多,好像是小年,价格却也不便宜,当时光想着是一口一杯多少钱了,到底有多少橡木味,是什么果子的味道,全都忘记了,只记得入口绵润,没有太突出的味觉体验。最好喝的是乌克兰的新酒,就是顺口,就是舒服。白的很少喝,不喜俄罗斯烹调海鲜的味道。香槟买最便宜的于婚礼、生日宴会上喷人,有助气氛热烈。其实味道还不错的,主要是喜欢香槟杯的形状,像女人的身体,凹凸有致,圆润顺滑。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澳大利亚等地的红酒喝了不少,只知道什么酒用什么葡萄酿造,什么产地有什么特点,什么国家性价比更高。让我盲喝干红来分产地,实在是为难我。真是浪费了那么多的酒!我是罪人!
去了上海才真正接触米酒与黄酒(据说北京和环渤海地区,清朝时期也是有喝黄酒的习惯的,经过清末,民国,建国后习惯渐远去,不谈。)先是想尝试当地习惯,吃大闸蟹要喝黄酒,其实大半是各品牌黄酒广告的潜移默化。各种品牌的黄酒挨个尝过,没有喜欢喝的,见菜场小档有散装卖,小试不错,持续购买。后闻此黄酒多勾兑,非传统也。又转回喝品牌——和酒,物美价廉,一斤装才8块,3瓶我就喝的很爽了,关键是喝了不恶心,不呕吐,后劲长,隔天没任何负作用。
某秋杭州龙井村常驻,遇走街串巷的老农售自酿米酒,酸多甜少,酒精极低,米香十足。从早喝到晚,一天3升如喝水,起床微醺到入睡,美景美人加美酒, 做梦都会笑的日子啊。后来幸福的日子不在,我却养成了每次户外途径古村,古镇必淘农家自酿米酒的习惯。
江浙一带,农家都会用自己种植的水稻,酿米酒,以供自家过节婚庆饮用。各地水土不同,酒曲不同,发酵方法不同,储存条件不同,所出米酒也不尽同。有发酵过度微酸的,有添入蜂蜜极甜的,用红曲做引酒红似血,泡中药的酒味厚重苦涩,浸桂花的酒后汗香如桂,加野果的果香迷人。每次回来的行囊总比去时还重,背回的美酒同好友分享,品酒食鲜,高谈阔论,人生大乐!
酒醉的混乱交织回忆的清醒,忆酒思人生。
儿时喝酒无享受,无非红酒涩,啤酒苦,白酒辣,黄酒如药汤。
真正接触酒是在俄罗斯,开始是啤酒。波罗的海畔,圣彼得堡出产啤酒品牌自然是波罗的海啤酒,从0号到11号,酒精含量从0到9度,(请注意,是酒精含量,不是麦芽糖含量,国内啤酒酒精含量一般为2.5-3.5之间)记得最先喝的是3号,然后是5号,继续到7号,中间狂爱过6号黑啤(黑啤呕吐物的味道个人非常厌恶),最后结束于9号,年轻真好,有时间狂饮,有时间恢复,有时间尝试。
后期喝伏特加,俄罗斯的伏特加绝大多数是40度,一般是黑麦和小麦酿造的,过滤三次为佳。喝前放冰箱冷冻一天,冻后的伏特加变得粘稠,倒入小杯中,外侧立刻结霜,捻起冰手的酒杯,一饮而尽,入喉冰凉,片刻热辣,两种极端体验,反复反复,十分刺激!小麦伏特加比较平滑,合适勾兑,如果汁,如碳酸,如朗姆酒,太繁琐的调酒没喝过,自己没那本事,酒吧又太贵。俄国伏特加品牌实在很多,一般是根据当时自己收入的多少来购买。
最后喝葡萄酒,红的,白的,起泡的,新的,陈的。最贵的是非知名酒庄的1998波尔多,好像是小年,价格却也不便宜,当时光想着是一口一杯多少钱了,到底有多少橡木味,是什么果子的味道,全都忘记了,只记得入口绵润,没有太突出的味觉体验。最好喝的是乌克兰的新酒,就是顺口,就是舒服。白的很少喝,不喜俄罗斯烹调海鲜的味道。香槟买最便宜的于婚礼、生日宴会上喷人,有助气氛热烈。其实味道还不错的,主要是喜欢香槟杯的形状,像女人的身体,凹凸有致,圆润顺滑。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澳大利亚等地的红酒喝了不少,只知道什么酒用什么葡萄酿造,什么产地有什么特点,什么国家性价比更高。让我盲喝干红来分产地,实在是为难我。真是浪费了那么多的酒!我是罪人!
去了上海才真正接触米酒与黄酒(据说北京和环渤海地区,清朝时期也是有喝黄酒的习惯的,经过清末,民国,建国后习惯渐远去,不谈。)先是想尝试当地习惯,吃大闸蟹要喝黄酒,其实大半是各品牌黄酒广告的潜移默化。各种品牌的黄酒挨个尝过,没有喜欢喝的,见菜场小档有散装卖,小试不错,持续购买。后闻此黄酒多勾兑,非传统也。又转回喝品牌——和酒,物美价廉,一斤装才8块,3瓶我就喝的很爽了,关键是喝了不恶心,不呕吐,后劲长,隔天没任何负作用。
某秋杭州龙井村常驻,遇走街串巷的老农售自酿米酒,酸多甜少,酒精极低,米香十足。从早喝到晚,一天3升如喝水,起床微醺到入睡,美景美人加美酒, 做梦都会笑的日子啊。后来幸福的日子不在,我却养成了每次户外途径古村,古镇必淘农家自酿米酒的习惯。
江浙一带,农家都会用自己种植的水稻,酿米酒,以供自家过节婚庆饮用。各地水土不同,酒曲不同,发酵方法不同,储存条件不同,所出米酒也不尽同。有发酵过度微酸的,有添入蜂蜜极甜的,用红曲做引酒红似血,泡中药的酒味厚重苦涩,浸桂花的酒后汗香如桂,加野果的果香迷人。每次回来的行囊总比去时还重,背回的美酒同好友分享,品酒食鲜,高谈阔论,人生大乐!
酒醉的混乱交织回忆的清醒,忆酒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