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的热度,其他城市就别蹭了
现在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山东淄博,最先跳出来的词条就是“烧烤”。
近一段时间,淄博在年轻人中火出圈。“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等话题和帖子在网络上热度不减,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不断涌入淄博,让淄博成为网红城市。
其他城市当然眼红,媒体们也开始了蹭热度的惯常操作。


看了以后,你也只能兴叹一句,这还是干蹭啊。
淄博烧烤能够出圈,真的是靠烧烤吗?
实际上,经过这一段的各种报道,我们已经明白,“淄博烧烤”这四个字,对于这座城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吃食,它已经上升为一种城市营销的方式。
烧烤能有什么特色呢?就是肉加上调料,顶多再配上些不同的吃法,比如淄博自己宣传的“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等等。
但这在别的地方也可以轻易模仿,算不得真正的“独家”。
真正的独家,是这座城市集全市之力,调动起来了市民的城市荣誉感,这一点才真正算得上不容易。
一座人口只有四百多万的中等城市,靠烧烤成名,算是无心插柳。但真正把这个风口用起来,则是更不容易。
不同于一些地方,什么火就做什么,跟中国足球似的,今天学巴西,明天学法国,最后四不像。
淄博对于“烧烤”这个主题,有着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儿。
最开始,淄博烧烤因网友种草而红,大学生群体的自发宣传成为主力。
接着淄博政府看到了机会。早在3月10日,淄博市政府就召开发布会,设立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成立烧烤协会、宣布五一举办淄博烧烤节,还直接发放25万烧烤消费券。
引流,只是第一步,从卖烧烤到卖体验,拼的不仅是烧烤足不足量,好不好吃,在社交网络有多么火,还有城市的软环境和一整套的服务——过往,我们见惯了那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营销,
很多旅游景点因为营销出圈,但交通不便,配套不足,服务意识不够,很快就会让人“下头”。一窝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更快。
拼的是烧烤,更是综合实力。在这一点上,淄博可谓做到了全链条服务:
为方便广大游客,专门在济南与淄博之间开通“烧烤专列”,淄博市文旅局“一把手”带领全市文旅系统“代言人”做推介;淄博市内还新增21条“淄博烧烤”公交专线,为游客带来“打卡热门烧烤店”线路攻略。
有媒体报道,围绕着“淄博烧烤”这一主题,淄博推出了五大主题产品,力求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同时还设计主题旅游线路,线下+线上多维宣推文旅资源,并做好景区门票减免和安全管理服务工作等等。
不仅是当地政府,市民们也被动员起来。有市民在网上发帖,说现在当地人出来吃烧烤,都要挑工作日,“因为要把座位让给周末来打卡的游客。”人们都明白,有人就有流量,有好口碑就有更多的流量,促消费、拉经济、添美誉、留人才。
靠的就是全市一条心,劲往一处使。
线上的营销可以做得很火爆,但重要的是线下的服务跟不跟得上,市场的规矩立不立得住,为游客的考虑周全不周全,给人的承诺能不能兑现……只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到,短期的热度才能真正变成长期的红利。
“烧烤”是个突破口,但绝不是淄博的唯一卖点。游客第一次去,可以靠味道,但第二次去,第三次去甚至留下,就绝不仅仅是因为烧烤,而是烧烤之外的东西。
光把人弄过来,结果要啥啥没有,最后只能是一地鸡毛。
就像有网友说的那样,“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一座城市真正能够火出圈,要的就是这种“敏于言更敏于行”的踏实与自觉。
现在,很多城市着急了,想要学。但其实淄博也不是学得来的。
大城市,没必要学, 你把自己的产业做好,比一个烧烤带动的就业多。你见过纽约说我家的汉堡最好吃吗?你听过洛杉矶说好客洛杉矶欢迎你吗?
小城市,更没有必要。事情的机缘,官员的格局都不一样。你把自己的地方特色真正开发出来,比一股脑的烧烤要有用。错位竞争,发挥比较优势,才是王道。所有文旅局长都上阵拍什么宣传片,最后就是宣传了局长自己而已。
最后,不妨来看一组数据——
2022年,淄博GDP为4402.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在山东省16个地级市里排名第七,属于中等生。
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老工业基地,三重叠加,都压在了淄博这座城市身上。
光是服务业,是没有办法支撑这个城市的转型的。
也就是说,淄博如果一直重复自己的烧烤,其他地方不加强,不发展,它也红不了多久。
也就更别提其他城市了。
开膛手贝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董小姐的压力,现在来到了“相关部门” (9人喜欢)
- 农行的日子还是过得太好了 (10人喜欢)
- 救同学的小伙可以补考,为什么有人感到不公平? (13人喜欢)
- “贾玲又瘦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4人喜欢)
- 重庆大学的刘教授,倒在了“深远”二字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