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写不出论文的“黑暗时刻”
查看话题 >学者的观点怎样影响社会?记者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论文写不出怎么办?——与985高校新闻传播学教授的一次对谈
毕业开始打工一段时间后,发现了打工最难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三点:做事的时间和进度被他人掌控,工作没意义,需要和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打交道,这些都让我时不时想辞职,但想到即使换一份工作,以上三点也无法避免,我便开始重新思考(其实是第一次认真思考)职业规划,思考的结果便是,自己创业当老板或者做学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前述三大难题。
由于本身不喜欢管理别人且没有充足的钱去烧,我暂时搁置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开始尝试了解读博的状态和难度。但读博比较是个不简单的事,我又是个做事情需要评估最差结果我是否能接受的人,于是我想要搞清楚:在不喜欢自己本硕专业的情况下,博士读什么专业?写不出毕业论文拿不到毕业证的概率有多大?“学二代”的存在对普通博士生有多大影响?带着这些困惑,我尽力联系了一位某高校的新闻传播学学者(我曾经一直想学新闻)恰好他研究的领域与法学有一定的交叉,且聊天过程中意外得知他曾经有过很多记者同事(我以前想当记者),于是跟他交流的过程解答了我的很多曾经以及现在的困惑,以下是我们具体的对话。
问:目前在国内,读博写不出毕业论文不能按时毕业的概率高吗?
答:不高,其实博士论文要求的字数为3万字到15万字,现在硕士论文都要求3万字了,字数少和字数多都各有难点,但只要态度端正且愿意写,其实毕业是不难的。
问:学术生涯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吗?写不出论文是常态吗?
答: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挑战,学术生涯时间很自由,需要组织好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我觉得如果不是成天摸鱼,写不出论文不是常态。写论文的关键是要坚持写,每天五分钟十分钟也算,如果你写了一部分内容又停滞几天不继续,那当你重新看这些内容的时候你会很陌生,几乎需要重新组织思路重新写,这就是很低效的过程,长此以往就很难出文章。而如果你一直坚持,能做到一年1-2篇文章的进度,你的博士生活就会比较轻松自如。
除此之外,完成度也比较重要。有些学生抱着自己要写出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文章的想法,其实写文章做学术都是有过程的,怎么可能一次性写出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章呢?有这种完美主义倾向,最后往往写不出任何东西,作为导师,连帮你改的东西也没有,出成果当然很难;
之前我有个学生基础很差,写出的初稿基本不能看,但人家一直在努力写,也一直在约时间找导师看论文,跟导师交流他的困惑,也一直在根据导师意见调整论文,后来他的文章也成功发表了。
(笔者总结:想发文,读博态度要端正,手要勤,一篇论文要不断写和不断改,多跟导师交流写作中的具体问题。)
问: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选题?我研究生阶段写毕业论文总觉得难以找到合适的(具有学术性和创新性且可能完成的题目)选题,有时候想到一个题目,大概检索一下却发现现有研究成果把我想写的都写了,这个问题一般怎么解决呢?
答:硕士毕业论文我们一般建议导师指定题目,或者学生报上来题目我们讨论后确定一个可行的题目再去写,因为大多数硕士生没有选定题目的能力。
博士生的话,建议多看看导师或者其他权威学者的学术成果,从其中发现你可以延伸的地方。也可以多关注国家政策或者社会热点,想想自己的研究领域在相关方面,能对学界、社会、世界、甚至人类做什么贡献。
其实刚开始做学术的时候,跟风做大多数人都在研究的领域也是很正常的,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问:博士申请最看重什么?没有发表过文章在申博过程中会是很大劣势吗?申博过程中,第一学历和第二学历重要吗?
答:攻博计划比较重要。在选定学校和导师后,尽量全面的了解该导师近几年研究的领域,以相应领域为主题准备自己的攻博计划,面试时让导师看到你对这一领域做了一定功课且有一定的兴趣,就比较容易通过面试。具体的计划研究的题目,除了通过看导师的论文和其他学术成果去发现以外,也可以提前与导师沟通你的题目,如果你准备了一个实证研究的题目,但导师主要做理论研究,那即使是相关领域,但导师可能还是不会选择你做他的学生,提前沟通后,你就可能还有调整的机会。
其实在人文社科领域,读博前很多人都没有发表过文章,因为大多数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学术训练,这个不用太担心,主要是要准备好攻博计划,以及让导师知道你是一个有一定学习能力、自制能力的人,带你不会很累。我们最怕招到一个带起来特别费劲,甚至完全带不动没法毕业的学生。从这一点说,有些老师会看第一学历,因为它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错,很多学校喜欢招本校毕业的学生也是因为这一点,因为它了解这个学生,而且受过本校教育体系的影响,这样的学生一般比较好带,老师也比较省事。
问:本硕跟读博阶段专业不匹配是不是一个劣势?
答:其实现在人文社科领域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反而更受欢迎,因为交叉学科研究有的时候会有优势,国家也在鼓励支持跨学科研究,如果真的决定跨学科读博,可以考虑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原来你比较了解的专业与你的博士专业可以结合的方向。
问:学者一般会从长远看问题,很多思考偏“形而上”,有时候对现实情况提出很理想化的方案,很难实现,如果您提出的观点没有在现实中落地,您会不会觉得失望,甚至产生“无意义感”?
答:学者有时候跟医生类似,你首先要看到现存的问题,然后再研究这个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或方案。关于观点落地的问题,其实政府会是一个渠道和桥梁。比如短视频发展的前期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政府甚至考虑过关停某些平台,这个时候政府和平台都会来问我们的意见,我们会从社交媒体与人的关系、新闻传播对人的影响等等方面去分析,从而提出让短视频平台更健康的方案,比如设置青少年保护机制啊,调整算法不要总是推送一些低俗内容等等,后面你就会看到平台也在吸取这些建议。但也要明白,政府是否采纳、采纳后怎么具体实施,这都是很难立看到效果的,学者的观点或方案对社会产生影响一定是一个逐渐的、比较慢的过程,它不是立即生效的,不能心急。
问:最近非虚构写作很火,我如果对这个很感兴趣以后想要做非虚构写作,有必要去读博吗?
答:没必要。非虚构写作本质是纸媒时期的报告文学,就是挖掘事实然后像故事一样讲出来。其实它门槛比较低,谁都可以写。
问:我曾经很想去做记者,觉得做深度报道很有意义,了解到您身边有很多曾经做记者的朋友,能否分享下记者的具体工作?
答:我曾经接触过的年轻记者,主要工作都是,为了拉广告,跟各地领导喝酒应酬,有的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要去跟地方领导应酬谈合作,挺痛苦的。
而我比较熟的那些本世纪初比较知名的记者,其实性格大多很偏执,甚至有些畸形,很多时候他不会接受任何与他不同的观点,跟他们做朋友会很不舒服,但这种偏执会成就他的作品,因为他的偏执会让他像一个疯狂的啄木鸟一样,为了把大树中的虫子叼出来,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让整个大树都倾倒,最终把问题揭露,好的报道因此形成。
但在现在,值得报道的内容其实是写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