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皮囊》摘要和笔记(20230407)
在日本社会固有的问题与西方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或者至少在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点越来越显著的条件下,西方已经不再遥远,至少和二战前相比,近了很多。
就艺术而言,当下我们只弄清楚了两件事。
一,在个人创意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尊重的社会,艺术是很难成长起来的。……正如我们亲眼看到的那样,当日本的军国主义对文学家和艺术家发出号召的那一瞬间,就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二、曾经兴盛的帝国及其文明,有的留下了艺术,有的没有。的确,从过去的塞姆人,到今天的非洲黑人艺术,其原因无法用个人主义的有无来解释。
也许一个民族的感知能力会悄然成熟,也许历史文化的根底之下各有其原理。它们各自扎根于人类存在的某个侧面,深度也不尽相同。但奏鸣曲的形式和油画技巧都可以接纳它们。
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担心第二次门户开放。因为精神的对外开放而消失的东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门户开放反而会开辟复兴传统的道路。日本画的创作并非是对传统的继承,而是消除日本画与西洋画的差异,这大概是继承绘画传统的第一步。或许什么都不会发生,或许会出现了不起的作品。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下定决心进行创作的问题。——“日本的艺术风土”
日本人自己用“四等国”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状况。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社会中,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这一情形满怀怨恨、自虐式夸张的描述。现在,人们经常会用到“大国”这个词,说到底也是同样的心理状态的表现。总之,日本不是大国就是四等国,要么“称冠世界”,要么“一无是处”,没有折中的余地。
从外部来看,无论是从技术水准还是生产规模来讲,日本都是一流的工业国家。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本却沉默不语,且无法预知未来发展的方向。日本在文化方面,过去曾有过一段伟大的历史,但谁也不清楚现在如何。专家另当别论,国外一般的知识分子对日本的印象大概就是这样吧。如果用“国际性孤立”这个词来形容,日本打破了经济上的孤立,却没有改变政治和文化上的孤立。
十九世纪末,出于国防上的需要,日本人决心加快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大型企业。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已经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和最新式的战斗机。但众所周知,“快速工业化”使得处处皆是“双重构造”,工业化进程扩大了城市与农村、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鸿沟。城市里既集中了以大企业为中心的发达工业,也存在着采用传统技术的小企业,还有吸收了超过半数劳动人口的农村。而决定日本国民消费生活结构的,不是工业化的大企业,而是传统的小企业。
总之,从十九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带来的好与坏暂且不说,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民日常生活的物质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工业发展,通过贸易和国际组织,打破了日本经济上的孤立,还通过拉近国内与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差距,使日本人从心理上做好了参与国际交流的准备。
除中国政府、朝鲜和北越之外,日本政府与绝大多数亚洲国家政府都保持着友好关系。这表明,日本的政策不符合包括中国大陆、朝鲜、北越民政在内的人心所向。从这一点来看,日本在政治上,在亚洲一直处于孤立状态,现在也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没有那么明显而已。
从目前来看,日本的现代文化在国外影响力有限。在日本这一试管中发生的文化现象,即使从内部来看值得一提,但从外部来看,却常常难以理解。虽然某些部分能够被外界理解,日本人出色的工作也能直接为世界所接受,但现代日本文化的整体则成了难以把握、不可思议的存在。
在现代日本,不同年龄段的文化差异,在战争前和战争后都非常明显,并由此形成了文化的两个层面。
无论哪个国家的哪个时代的文化,如果不是特殊的,就没有独创性。日本现代文化具有特殊性,但很那说这是一件好事或坏事。
如果具有某种特殊性,或是一定程度上的特殊性,就会产生使文化孤立的倾向。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日本的这种孤立化倾向非常明显。
如果现代日本理解为明治之后的日本,那么在常见的关于日本现代史的论述中,大致存在以下统一观点:第一,明治以后的现代化进程,是以西方为范本的。换句话说,日本的现代化,也就是西化的过程。第二,尽管如此,日本的现代化并不像西方那样“典型”,日本的资本主义是非典型的,其文化有些扭曲和变形。第一点和第二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非典型、扭曲和变形,只有在和西方进行比较时才成立。之所以不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而通过和西方的比较来确定日本的位置,大概是因为明治之后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实现西化的历史。【日本的文化是融和了西方文化的混合体,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位置,在东亚体系中事实上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日本打破了经济上的孤立,但是由于其特殊性,仍然保留了政治和文化上的孤立,这也许是日本发展进程中过度西化的结果。】——“现代日本在文明史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