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月小结(上)
最近收获不少,为了避免到月底时“失忆”,先做个记录。
一、读书
最近看完的是书是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小说集合),正在看的是《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先说一下王小波。王小波的作品在上一个时代是很出名(上世界八九十年代),但对于现今这一辈人来说只是一个小浪花。毕竟他成名时我们还没成年。
——这个时代不缺乏荒诞的故事,如果你说没感觉,只是因为你没看到。比如早几年为了多买一套房而离婚的故事,放在王二手里,起码整个五万字,当今甚者占用不了你五分钟。当然,王二拿这报纸去擦屁股大概也不用五秒钟。
(注:“王二”是小说里通用的主角名字)
所以,以一个“后来人”的身份,反而可以轻易剥除那些时代的背景,看到他想说的东西。
比如说粗浅一层,就是当人与社会或时代格格不入时,人的精神如何?书中故事似乎都在讲王二装疯卖傻,那其他人就完全是鲁迅笔下的麻木者吗?我想未必。正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面所说: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只饿鬼。王小波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心中又何尝没有一个王二?
老鲁、毡巴、清扬、李先生、刘老先生、小孙、某领导、某职员、某师傅、某个影子……
只是我们从王二视角看,就会得到一个王二。倘若王二改名叫王三,那看到的就不是王二了。
当然,王二的“古怪”或许是他从未改变。很多小孩在小时候都会显现出顽皮捣蛋、充满探索精神、精力充沛等等特质,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了那些被“槌”掉的大牛。所以二三十岁还保持着好动直接的品性的王二确实是一个异类。你要说他是个“反叛者”、“反抗者”,他实际上又没干出些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甚至大部分时候,他只干自己的事。
只不过茅厕都已经翻新了好几轮,王二你怎么还蹲在那个坑位?确实,在一个商品化迅速的年代,一个人一直做同样的事情,是有点怪的。
往深一层,难道是讨论如何保持“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显然不是。
变与不变的目的都是在探寻生活本身。——这也似乎是我看此书的一个感受:无论是社会的光怪陆离还是王二的脑洞大开,最终都落实为:他是认真生活的。此句话说来像是废话,但却不知为何有一点明晰?一个月5个W可以生活,5000可以生活,500可以生活,那50、5块的人就不能活吗?万般都有“活法”。
时代在变,时代变得很快。没错,川建国下台电动车已经不是新鲜事,python已是老工具,ChatGPT似乎已经融入生活……但试问,哪个时代变得不快?哪个时代没有出现我们不了解的事物?
王二就以一种“蛮横”的姿态生活着,只有生活和死亡,没有“思考”。
第二本书,是朋友邀请去看的,刚开个头。之后的内容直接分享到该书的书评处。
二、视频
最近看的两个视频都感觉挺溜的。作者都是“昆多崩姿那”。
第一个是电影《剑雨》的解说。
第二个是电影《一代宗师》的解说。
如果只是简单的剧情解说,我也不会在此罗列。该作者跳过剧情叙述,直接去探讨背后的哲理。能从行文中看出对方的文学功力。——有些话,没到那个层次是说不出来的。
说得出来,说得清楚。大概是这个up的一大特点。
比如说《剑雨》就是在说佛主成道时,魔王摩罗派了三个女儿过去干扰。(这一角色引申到电影里就是转轮王和他的三个手下)。讨论的是人如何跳出自己的“轮回”。
过往接触的不少关于“轮回”的解说都十分含糊,或者粉饰过多宗教色彩,以至于观者难以察其意。用佛陀的话就是:你是在诽谤我!
所以作者开篇就讲:剑雨者,监狱也。
谁在监狱里,谁的监狱,怎么出狱……?
作者解说已经很详妙,我就不在此画蛇添足,大家可以去看看。
第二个是墨镜王的《一代宗师》的分析,是讨论武人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说的即使武学境界,又是人生之梯。所以排除掉剧情不合理、大都不合理、人物不合理等种种争论,似乎确实落在了一个个没有名字的宗师身上。
把叶问换成徐锦江,把宫二换成花姐,把丁连山换成一串炮仗……他们的故事也自会演绎。
没有名字,也不需要名字,每个人自会讲自己的故事。
三、杂事
1. 椰奶“不靠谱”。
其实当我们说椰奶的时候,是含糊了一大类的椰子产品。虽然都叫coconut milk,但不是每样都好吃。比如说我喜欢的coconut milk罐头,含椰子50%,比较稠,这种一般是叫椰浆。
那对于coconut cream又如何翻译?(含椰子65%+)
那对于饮料类的coconut milk又算什么呢?椰奶?
我前几天为了冲咖啡,买了一盒“椰奶”,成分表显示含椰子9%……告辞!(主要是不好喝,有股香精味)
2. 一个人要制造多少垃圾?
本周二丢垃圾的时候发现,我自己而言,一周的垃圾只有一袋,总共大约2公斤,主要是厨余,纸巾和食品包装。其实我住的房子有个小后院,我也埋了不少厨余。但假设我把所有厨余都做肥料去,那是不是可以进一步降低垃圾的增加?
其实之前也有看过一些文章,说某个很6的家庭,一年产生的垃圾(刨除厨余和回收物)一个玻璃瓶就装完了。确实,从源头而言,买的东西少,丢的东西也少。
其实每次搬家,我最大的感叹是那些日常用品的更替。比如说碗碟厨具。你不想用别人留下的,于是买了新的;当你搬家时又不想拿走,于是房子里的餐具就越来越多。当然这是因为我目前基于身处发达国家的视角。
这里又似乎涉及:不消费,经济怎么增长?
3.Aldi
ALDI是一家起源于德国的廉价超市,据说在本土干倒过沃尔玛。由于近几年的影响(病毒、世纪火灾、水灾、国际金融、正焗、能源、矿石),袋鼠岛的物价大幅度上涨(10%-20%)。比如说我自己去本地数一数二的大型连锁买东西依然有缩手缩脚的感觉(主要是没钱🐁)。
不过前几天跑了一趟ALDI,大概还是察觉到“穷人超市”的名号不是白来的。虽说蔬果类还是不急农贸市场/超市,但是整体价格要比其他大牌的便宜
。更重要的是基础食物类很明显的价格区别,包括:面粉、面包、皮塔饼、罐头、速冻蔬菜、速冻比萨、油、软饮、瓶装水、奶制品等等。不卖高大上,就为了便宜。
比如说同样一条面包,其他超市贵的可以去到$8.00,中位数$4.00;但这里中位数是$2.00,贵的也就$3.00出头。
4. 公众号
虽然终于可以发送,但是真的没有太多书写的欲望。不停地被封禁又不知什么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