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411
《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 南振中 168个笔记 ◆ 前言 >> 大部分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刻苦吸收各类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少数大学生有可能放纵自己,白天睡觉,夜晚上网,周末逛街,假日聚餐,潇洒地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 第一辑 >> 从实际情况观察,他们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目标明确、主动性强,争分夺秒,抓紧起跑,刻苦吸收各类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二是随大流,看见别人往前跑,自己也跟着往前跑;别人要是睡大觉,自己也跟着睡大觉。三是“发令枪”响过之后忘记或者不愿起跑,白天睡觉,夜晚上网,周末逛街,假日聚餐,滞留在“起跑线”上,“潇洒”地消费着自己的青春。 >> 一次因为要参加一个会议,落了一节课,结果后面上课时立即陷入听不懂的状态。大学大多数课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前面的课程是理解后面课程的基础,如果在起跑时无所用心,在后面的赛程中有可能频频踏空,这就是在起步阶段不能耽搁的理由! >> 大学4年看似漫长,其实只有1461天,按每天学习10小时测算,总共14610小时。 >> 因此,“再学习能力”是主考官十分关注的基本能力。 >> 近几年妨碍大学生刻苦攻读的主要有三个因素:读书无用论的干扰;网络成瘾的干扰;无效杂事的干扰。 >> 孟德斯鸠说:“不要试图同诱惑争辩,躲开它,躲得远远的。”这是抗拒诱惑的重要方法。 >> 第一,当读书无用论流行时,不要跟风。少受干扰,潜心读书,积以时日,你就会成为一个有学养的人,几年之后,有可能成为社会急需的稀缺人才。 >> 有了理论根底,分析问题就容易做到实事求是。 >> 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抱怨社会浮躁,不要轻信读书无用。沿着你所确定的目标刻苦攻读,你会天天有收获、年年有进步。 >> 第二,增强自控能力,防止网络成瘾。 >> 第三,有作为的大学生应该学会简单。 >> 简单的需求,简单的人际交往,简单的生活方式,简单的工作状态,这些都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 摆脱干扰和诱惑,说到底,要靠一个人的内在定力。 >> 书桌上堆满书籍和化学仪器,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 你要学会体谅,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互助。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不要抱怨,而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不要信誓旦旦地说“今后我绝不再拖延”,而是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为自己确立一个可操作、能接受、好检查的最低目标…… >> 第一条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 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为自己确立一个可操作、能接受、好检查的最低目标。 >> 第二,保护好你的时间,对于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要学会说“不”。你每天要办的事情很多,可将其分为三类:重要而且必须完成的事情;可办可不办的事情;不重要、不必办的事情。应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把第一类事情办好,争取按时完成。对于第三类事情,则可以置之不理。 >> 别人问他“解决这个问题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说:“3年内的全部星期天。” >> 但是根据我的体验,在许多时候,我们的自觉性是有限的。要摆脱拖延症,还得靠自我加压。 >> 为了加快写作进度,我每天3点多起床,用了45个凌晨和白天的缝隙时间,终于赶在4月1日这一天将16万字的书稿送交 >> 多次抵制拖延的实践,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爆发力。 >> 如果能不断地从阅读中找到启发,就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 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一旦派上用场,就不会觉得专业书籍“枯燥乏味”了。 >> “卧谈会”是舍友交流的重要形式。 >> 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大学生宿舍条件不那么好,不仅没有电脑,而且为了节电,还规定了晚上熄灯的时间。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 白天,除了上课,我就到开架阅览室读书;夜晚,把从图书馆借来的小开本图书带到宿舍,仔细阅读;星期日早饭后步行到河南省图书馆,涉猎中外名著,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的读书爱好未改、阅读兴趣未减。这是母校给我们的第三笔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 第二辑 >> 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大学学习期间打好哲学理论基础,将会使你终身受益。 >> 托尔斯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卢梭《忏悔录》给我留下的强烈的欢快的印象以及使我感受的那种憎恶虚伪、热爱真理的情感。” >> 哲学思考使年轻的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注意自己的仪表,力求简化自己的衣着和住所。 >> 既然这堂课已经支出了时间,那就力求多学到一点新知识,或者获得一点新感悟! >> 你要确立这样一个理念:既然这堂课我已支出了时间,那就力求多学到一点新知识,或者获得一点新感悟!要收大于支,不要支大于收,更不能只有时间支出,而没有知识收获。 >>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 大学生的记忆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记,就是把学习到的新知识保存在记忆的仓库里;二是忆,就是对知识进行回忆和重温。在学习过程中只记不忆,是记不住的一个重要原因。 >> 每天早上五点半,他用闹钟将自己叫醒,然后坐在书桌前,摊开书一字一字地读,一行一行地读。之所以这样认真,是因为读不懂。一方面是不服气,觉得只要坚持下去,陌生的字句意义总有一天会在眼前豁然开朗;另一方面是好奇,那读不懂的字句间,偏偏有一种奇特而神秘的魅力,吸引他一直想看下去。 >> 建议你积极开发自己的提问潜能,学会在提问中学习、在提问中思考、在提问中创新。 >> 将来你的书读得多了,就会养成联系思维的习惯。 >> 读书要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些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应该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向你推荐培根的《论学问》。 培根认为读书“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 我的读书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这一读书方法,对指导阅读经典著作非常有用。 >> 建议你在导师的指导下,精选10至20本经典著作,从头至尾静心阅读。“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10本书,他就能成为一个圣人。”福楼拜的这句话明显带有夸张的成分,但作为对读书人的一种善意劝诫,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 如果在自觉的基础上,适当加一些“强制支配”,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出来,你会活得更加精彩! >> 博士生读书与大学生和机关干部读书明显不同。博士生要有“问题意识”,要敏锐地发现值得继续关注和潜心研究的新鲜课题。 ◆ 第三辑 >> 读点经典,读点有用的书,读点感兴趣但暂时没有用处的书,三者兼顾,你的知识积累会越来越雄厚,知识结构也会越来越合理。 >> 卢梭是法国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嗜好读书,常常在晚饭后和卢梭互相朗读名著,有时通宵达旦。日复一日地读书,卢梭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后来,卢梭成为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这与他从小对文学名著的热爱不无关系。 >> 在那里你可以下载60部世界文学名著,包括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卜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的《唐·吉坷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如果能静下心来读完其中的5本书,你也许就会改变对文学名著的看法。 >> 在“个人数字图书馆”总目录下建立了“新学科总揽”和“百科知识”子目录。凡与自己所从事专业有关的新学科、新知识,都存储到这两个资料库中,以备查阅。 >> 吸收知识最好同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同研究课题结合起来, >> 无独有偶,日本人际沟通大师斋藤孝在《开口就能说重点》一书中也谈到,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一分钟,顶多两分钟说得明明白白。 >> 要大胆地提出你需要了解的问题,善于追问、探索,直到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弄明白为止。 >> 为了破解跨专业阅读中的困难,建议你尝试使用“两读法”:第一遍读前言或序言,熟悉篇章结构,了解全书的主旨及要点。遇到不懂的地方先记下来,很快跳过去,不要纠缠。放下书本以后,再去查阅相关资料,化解难点。第二遍精读全书。你会发现:原本感到生疏的跨专业书籍,渐渐地变得熟悉起来,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章节,也开始有所理解。 >> ——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你,夸奖你的知识多么渊博,都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是一个门外汉。当对方看出你真想从头学起时,才会把他的专业知识告诉你。 >> 南斯拉夫也有一句谚语:“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你不必为自己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而抱歉。 >> 只要时间允许,要尽量让他们多谈一些与他们的专业有关的知识。 >> 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像童书业那样博览群书,建议你从郑大新传院《推荐阅读书目》中精选几本古代典籍,或精读,或浏览,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 在浮躁之风蔓延的环境中,强调“厚积薄发”很有必要。 >> 按照这一规划,大学生应当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不能单纯读书,还必须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边学习、边运用,边“输入”、边“输出”,边积累、边释放,这是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 想来想去,我琢磨出三句话:边积边发,积多于发,最终实现厚积薄发。 >> 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校学生不能不动笔,不能不采写新闻作品和撰写论文。 >>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 大学生不要一味强调阅读数量,要讲究阅读质量和效果,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受到启迪。 >> 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博物馆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 >> 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如果具备了快速阅读的能力,适当提高阅读效率并不是一件坏事。 >> 我只想告诉你:传统阅读法历经几千年的检验,的确有利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至今仍是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不要轻言放弃。 >> 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主张“少看熟读”“埋头理会”。 >> 完不成任务就早起床、晚睡觉。 >> 为了确保阅读质量,我还给自己规定了记卡片的任务:每天记卡片不少于10张, >> 为了防止“电影的诱惑”,我把所有的电影票都退掉了,让自己想看电影也看不成。“自我加压”的结果是:半年时间阅读了104本与新闻学有关的书籍,包括中国、英国、美国、德国、苏联等国的新闻学著作,记下了4000多张新闻学资料卡片。现在有个流行词,叫“恶补”。作为跨专业研究生,除了“恶补”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没有捷径可走。 >> 为了攻读博士学位,莱布尼茨在继续研究法学的同时,大量阅读哲学著作,还利用暑期听数学家韦尔的数学讲座。 >> 根据国内一些知名院校的经验,研究生要兼顾六大领域: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这是21世纪所需的基础知识框架。 >> 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写道:“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 不要把思考的重点放在怎么说和怎么写上,应该放在干什么和怎么做上。把干什么和怎么做想透了,剩下的事情就非常简单,那就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做。你看多么简单! >> 博士生读书有两个层次:一是开阔视野,补充新知识;二是开动脑筋,发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