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失业:减少工作时长还是UBI?
这一波人工智能的发展,悲观者说会导致大量失业,乐观者说会制造更多岗位。
悲观者说这波技术进步不像以前(比如智能手机),并没有带来太多商业“增量”。我同意,但我不悲观。因为商业“增量”本身不是好东西,它只是意味着新技术有挖掘出了人类更多难以满足的欲望而已。
技术进步→更多难满足欲望→技术进步……如果人工智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至于打破这种这种西西弗斯式循环,这才是好事。
这波AI发展当然会催生新的欲望,例如大大降低了作画和作曲的技术门槛,但这些欲望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且很大程度上不是消费主义的。(如果排除掉对显卡等硬件的消费)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失业潮,有两种可能解决思路。
第一,是降低工作时长,从而保住每个人的工作。从8小时工作制到6小时或4小时,从一周5天工作过渡向4天、3天。但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政商关系能实现这种过渡?
第二,全民基本收入。前两天看到一句话很好:“不是保护工作,而是保护人”。不要强行干涉自由市场,只需要向享受AI红利的公司征税,去抵消AI带来的失业风险即可。还有一种更符合libertarianism精神的出路,就是AI巨头自愿让渡一定比例的AI红利,去抵消失业风险。ChatGPT之父萨姆·奥特曼的一个理想就是“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努力推行一个币种——worldcoin。也可以期待比尔·盖茨在这个领域中有所作为。
这两种方案。后者的可行性也许更大,也更加符合更多政治哲学家的理想。比如德沃金、约翰·罗默式、范·帕瑞斯和斯坦纳(Steiner)等人。当然,约翰·罗默会更激进,他会要求对AI公司全民持股。
但这些哲学家都有可能将UBI视为在这个非理想世界中的次优选择。
一旦人们不再为了生计而奔波,也许会迎来创造力的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