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共30册 2005-2012 清晰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共30册,由学苑出版社2005至2013年出版。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书目: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症治论读》释义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丛桂草堂医草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中医脉法解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傅青主女科新解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傅青主男女科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医宗己任编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医贯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吕留良医论医案集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增补分经用药赋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增订先醒斋 医学广笔记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成方便读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曹存心医学全书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经序疏要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经疏证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经续疏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草便读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本草单方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汤液经钩考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泰定养生主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温热经纬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温疫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濒湖脉学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瘟疫明辨 松峰说疫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神农本草经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素问运气论奥·校注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订正金匮要略演义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重编时病论集注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金匮玉函经
《汤液经》传为商杨绍伊著,本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汉代张机得而做广论(仲景书本为《广汤液论》),晋人王熙(叔和)撰次遗论为《伤寒论杂病》。民国时杨绍伊依据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未著撰人姓名,今其书亦不传。”等启示,于王熙(叔和)撰次遗论中辑复,并由李鼎录稿。今予重新点校并注释再版,定名为《汤液经钩考》。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吕留良医论医案集》首次全面汇集整理了散见于多部文献典籍中吕留良的医学着作。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
:吕留良医论医案集》的出版,对吕留良医籍的全面整理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对于中医临床及中医文献的继承与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吕留良医论医案集》共分为四部分:1.《吕晚村先生评医贯》;2.《东庄医案》;3.吕留良散见医论辑佚。4.吕留良医学成就的研究文章。
《证治汇补》为清代医家李用粹编著,汇集了清初以前历代医家对内科杂病的证治经验,并补入作者的心得体会。共八卷,分列提纲、内因、外体、上窍、胸膈、腹胁、腰膝、下窍八门,共含八十二类病症。对于各种证候的病因、诊断、治法、方药,辨析详明,切于实用。是一部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
《旧德堂医案》为门人唐廷翊等辑录的李氏父子临证治案。共一卷,共六十七则,多属内科杂证。上自名公巨卿,下逮贾夫牧竖,载怪异之病,用奇特之方,临机应变,智圆行方,理法有致,圆融活泼。也是一部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本次将两书合刊出版,以飨读者。
《金匮玉函经》虽早在隋唐前问世,但因流传不广而湮没,连许多大藏书家亦未见,直至清初陈士杰发现而雕刻刊行,但亦因流传不广,故而研究者寥寥,成为缺憾。相反由于《注解伤寒论》和《宋本伤寒论》相对较早于元代、明代发现而问世,因此较早为医学家重视和研究,研究者不计其数,且将《宋本伤寒论》奉为中医的经典。现在发现《金匮玉函经》,通过上述的粗浅研究,不难看出《金匮玉函经》的价值,应引起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清朝名医雷丰的《时病论》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详解一年四季的时令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沮、伤风等,夏天的泄泻、痢疾、中暑等,秋天的疟疾、湿温、秋燥等,冬天的咳嗽、伤寒、冬温等,共列七十二病,分述其病因、病理及症状,拟六十法以治之,并列验案,明其临证变化。《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重编时病论集注》深入浅出,简洁明了,所列方法切实可用,疗效高,故为近世医家推崇和应用。
在不拆散原书整体构架、不丢失原书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将所用方药详细补入正文,使理、法、方、药直观呈现;把散见于各章之后的“拟用诸法”合并到书后,列为“临证六十法”,以备查阅;将陈莲舫的加批、何廉臣按语及编次者兄弟在恩师胡有衡先生师门所获的教诲及自身心得作为注解编入其中。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症治论读释义》清乾隆时期江南名医王念岐撰著。全书共6卷,分别为杂科、伤寒、温病、妇科、儿科、药性赋和汤头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堪称一部中医临证百科全书。今将《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症治论读释义》根据文意进行综合阐释,便于现代人学习应用,提高临床疗效,也可补充现在中医教材辨症识病的有关内容。
作者简介
《中医古籍校注释译丛书: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诠释和辨析,颇多新意,故名《新论》,对温病学中一些模糊概念、争论焦点等,进行了精辟的辨析,诸如病名定义、温病中的正邪作用、五运六气学说、伤寒与温病、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及伏气引动新感温病、三焦、温病恶寒、解表剂与汗剂、温病传变、阳明通下法、温病神昏等问题,均依据温病临床实践进行阐述,忠于“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澄清模糊概念,精辟辨析异议,树立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