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了很多书,但没有真正的改变?
【本文首发于公号:克哥终身成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明明看了很多书,但是一年下来,发现没有什么改变?
与人交流的时候,别人问你读过什么书,却发现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们正身处在「终身学习」的时代,
我们都意识到了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来抵御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
但当下又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内容,每年都有几万册出版的新书,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书我们真的有必要读吗,即便读,真的有必要全都读完吗?
其实,比读书更重要的是「读书体系」。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读书体系决定了我们的读书方法,对于书籍的取舍,读什么书,不读什么书,怎样读,以及怎样用。
如果我们没有一套完整的读书体系来帮助我们做取舍,就会因为不够聚焦而变得低效。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书中只有信息,没有知识。
只有当你在亲身的实践中检验知识的边界,确定它能够帮助你做出判断、选择,和决策的时候,它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也就意味着,它要和你过去的生活经历,或者是未来你要怎样在实践中运用发生联系。
能和「自身」发生关系,这个时候它才不是信息,而是会成为你的知识。
所以功利性阅读,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工具”或者说“学习渠道”,它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提升某方面的能力。
《认知觉醒》里说:“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白读。”
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妨保持觉察,留意能够触动你的点,少即是多,关键是要将它们及时使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