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至!AI究竟会不会取代人类?
随着科技日益发达,人工智能愈加频繁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各行各业都开始引入人工智能进行生产、创造。有人讲:人工智能学习能力这么强,未来有一天肯定会取代人类成为生产创造的主体。

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部分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确实已经取代了人类成为生产创造的主体。
在某些制造业中,需要重复性操作的某个程序或需要高精度、高准确度的活动,可以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完成,它的优点是,不会感觉到疲倦与乏味,且能够实现高精度与准确度,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人工智能覆盖范围广,涉及行业众多,除制造业外,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语音识别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客服等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中,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已经获得了不菲的评价。
在智能制造领域,AI机器人能够完成重型设备的安装与装配,在汽车制造业中,能够完成车身的组装、内饰的安装等,而这些工作如果全部由人类来完成,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完全取代人类了呢?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新闻传播领域,也已经出现了新闻写作机器人,能够代替记者从事部分新闻的写作,如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可以完成某些财经、体育类的新闻报道。
但,也仅限于财经、体育类等报道。这些报道仅需设置好模板、程序,当有新的事件发生时,机器人就能够根据事件自行生成一篇报道。而一些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仍然需要由记者亲自调查,进行创作,这中间需要人类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人工智能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

在消防救援领域,奥来救援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研发出了应急救援机器人,能够在地震、火灾等事故中代替消防救援人员进到事故一线,使救援人员无需用生命去冒险,在这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确发挥着不小的价值。
机器人能够代替救援人员冲进火场,却不能代替人类完成救援方案的设计、人员的调度,同时,机器的操作也依然需要人类的参与,离不开人类的能动性。


同样,在前文提到的制造业和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虽然在一些方面能够代替人类去工作,但是机器的操作与运行、设备的研发、方案的设计等方面依然离不开人类的智慧,人工需要预先编好一定的程序,机器人才能够按照程序去运作。
综上,AI的出现可能会改变工作的性质和方式,在部分领域取代人类,但完全取代,现在尚不能实现。无论人工智能怎样发展,人类都需要担任设计、维护与监督的任务,在任何行业中,人类的情感、创造力与灵活性都是首要的。

当下,人工智能不断突破,不断发展,对人类自身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我们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去研发、创造。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做的,是探索如何更好的实现人机协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价值,使机器更好的服务人类,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