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两性思维差异真的那么大吗?
一直以来,关于两性差异的言论比比皆是,比如:
“男人喜欢见异思迁,女人喜欢从一而终”“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人更勇敢,女人更善解人意”“男生适合理科,女生适合文科”
在抚养孩子时,人们对男孩和女孩的期待往往也不一样:
给男孩买玩具车,给女孩买洋娃娃给男孩买蓝色的衣服,给女孩买粉色的饰品男孩子应该是活泼调皮的,女孩子应该是温柔文静的
而科学家们也会想方设法从科学层面验证这一点,试图证明和强化两性差异。
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这本书详细说到这一点。从中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研究其实本来就带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性别偏见,尤其是关于两性研究。
下面就结合这本书,来看看性别差异是否真的那么大。

巴伦-科恩试图证明男女差别
关于两性差异的研究很多,其中之一是心理学家西蒙·巴伦-科恩的研究。
他的团队曾对100多名刚出生的婴儿开展试验,通过展示一张人脸照片和一张可以机械移动的人脸拼接图片,观察婴儿们在哪张照片上注视的时间更长。如果注视人脸时间更长,表明共情能力强;注视拼接图片时间更长,则表明系统性思维强。
实验结果表明,看可移动拼接图片的男婴比看脸部照片的男婴多,而女婴则相反。
巴伦-科恩对此十分高兴,认为这提供了压倒性的证据,表明男性天生对机械对象更感兴趣,女性则天然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总之性别差异部分源于生物机制。
接下来的几年,巴伦-科恩还试图验证雄性大脑和雌性大脑的区别,来充实自己的观点。在他2003年出版的书《关键的区别》中,他认为具有雄性大脑的人,倾向于沉迷编程、修理汽车、数学,具有雌性大脑的人,倾向于和朋友进餐、照顾朋友、倾听。
他的理论一经提出,就迅速被社会广泛接受和传播。人们兴奋激动,这下子似乎所有的男女差异都被解释明白了!

对巴伦-科恩的质疑
后来,巴伦-科恩的试验受到了很多质疑,包括其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
有批评说,研究人员事先已经知道部分婴儿的性别,这可能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偏见,例如研究人员会有意无意地移动人脸照片,让女婴注视人脸的时间更长;
另外,单纯从对图片的视觉偏好角度,也很难预示儿童日后会更具共情力还是系统化。
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利莎·海因斯就说,在理清各个年龄层的全部科学数据后,她认为共情力和系统化的性别差异大约是半个标准差,这相当于男女之间约1英寸的平均身高差距——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除此以外,科学家还研究过其他大部分行为和认知的性别差距,发现女孩和男孩的重叠度非常高,几乎说是完全重叠,例如在一项关于颜色偏好的调查中发现,女婴对粉色的偏好并不比男婴高。
为了显示两性之间的重叠度有多大,2005年,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珍妮特·希伯利·海德提出过一个“性别相似性假说”。
她用超过三页的表格,列举出在各类衡量标准,例如词汇、数学、攻击性、自尊心等统计出的两性差距,最后发现除了投掷距离和立定跳远这两项外,其余的两性标准差都小于1,甚至有些项目的性别差距还不到标准差的1/10——约等于无差距。

两性智商有差距?
智商同样也是研究性别差异的重要方面,那两性之间的智商是否真的有区别呢?马德里自治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托·科洛姆对1989-1995年间申请私立大学的一万多名成年人测试发现:两性之间“一般智商”的差距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但还是会有不少人认为,即便普通男女之间的智商没太大区别,但对于智商较低和较高的人,还是男性更多。例如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就以此作为解释男教授多于女教授这个现象的根据。
对此,爱丁堡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就有过相关调查。他们统计苏格兰范围内的11岁儿童的智力情况,发现男性确实会表现出更多可变性。但是,最大的影响往往出现在量表底端,也就是说智商处于较低端的人往往是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男性更容易受遗传病基因影响有关。
而在智商得分高的人里,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表面上这能说明高智商人群里男性占的比例更高,但实际上并不足以解释为何男教授比女教授多——毕竟男女教授之间的人数差距远比2:1要大。

因此,对于高智商人群里的男女人数差异,海因斯认为可以归因于社会因素——那些被称为“天才”的男孩们更容易得到鼓励,被赋予更多的期待和投入更多的资源。
对此我也很认同。作为女性,在我成长过程中就没少听到这些话:
“男孩子就是会聪明点,即便现在成绩不如女生,等发育后就会追上女生了”“女生最好选文科”“男孩子数学就是更厉害”“女孩子不用太拼,安安稳稳就好了”
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强大的,要是一个女性从小就在这样的打压式环境中长大,那她的天赋要想充分发挥无疑会比男性难得多。
要是真要比较男女之间的智商差异,这些环境因素需要先排除掉吧?

安妮·福斯托-斯特林:身体是一个由文化塑造的实体
布朗大学生物学教授安妮·福斯托-斯特林认为,我们应该将身体理解为一个由社会文化所塑造的实体,每个个体除了是生物的产物,还是一个发展的系统,经由文化和教养方式的不断塑造。
例如,在她观察一名母亲与男婴玩耍的过程中,就发现在孩子三个月大时,当妈妈把被视作“男性玩具”的小橄榄球塞到他面前时,他无论如何也不感兴趣。
而如果这种互动持续反复进行,那等到某一天他真的伸手去抓球的时候,就会收到母亲非常积极的反馈。于是,他与橄榄球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断得到强化,并最终爱上了这项运动。
所以,即便科学告诉我们两性没有不同,但表面上看男女之间还是有很多不同。

这也让我想起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说的:假如莎士比亚有个和他一样是天才的妹妹,那她的下场会和莎士比亚完全不一样——
她的父母不会送她去读书;
当她偷偷看哥哥的书时,没看几页就会被叫去干活;
在她十几岁,刚开始尝试写作时,就被许配给邻居家的儿子;
当她受不了这项订婚而决定离家出走,并和她哥哥一样想到剧院发展时,却因性别而被剧院经理侮辱,甚至会遭受性骚扰或强奸
……
因此,“任何一位天赋过人的十六世纪才女都注定会发疯,会饮弹自尽,或在某个远离村庄的荒舍离群索居,孤独终老”。

对性别差异的强调,往往会加重性别歧视
尽管不断有研究证明了性别差异微乎其微,但还是没能抵挡住人们搜刮男女差异的冲动,一旦男女之间出现丝毫蛛丝马迹般的差异,就会马上被归类为“男人都这样”“女人都那样”。
对此,一些性别学者甚至认为,寻找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属于性别歧视,就像寻找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差异是种族歧视一样。
毕竟很多时候,所谓的性别差异往往能很好地强化父权制下的性别秩序。
例如宣称男女在大脑和智商上有差异,不就给男尊女卑、男强女弱提供理论根据了吗?不就可以以“女人更笨”为由把女性拒之科研的门外了吗?
宣称女性更有共情力更有“母性”,不就可以更好地让女性呆在家里生养孩子做家务了吗?
总之,即便表面上说男女差异互补,但这些所谓的差异却往往会发展成“女不如男”的理由。
由此可见,打破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对性别平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与此千方百计从生理上寻找性别差异,把一些蛛丝马迹无限放大,还不如先到社会环境中找那些显而易见的环境差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