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红帮木匠”:聊一聊近代上海木匠的分类
过往学者对于近代早期城市工匠有着若干不同的分类方式。在其中有一类上海工匠被称为“红帮木匠”。这一名词广泛出现于各类对上海早期城市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章与书籍中。但对于什么是“红帮”木匠,则有不同的说法。主流观点则有三种:
一是“红帮木匠”是指粤籍木匠。其中较为学术的描述多指向早期江南造船厂的木工分类。《江南造船厂史:1865-1949》中就描述“木工工人中的地方帮口,分成广东帮、宁波帮、浦东帮等”,这一材料被各类科普文章引述,形成了部分对于上海建造业的描述:“上海开埠已经20多年,随着外地各帮匠人的人数越来越多,如广东的红帮木匠,绍兴宁波帮木匠,苏州洞庭香山匠人,都在上海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描述;
二是“红帮木匠”是指专做外国人房屋的工匠。这一定义见于《老上海营造业及建筑师》一书中,文中引述,“造华人屋宇者谓之本帮,造洋屋者谓之红帮,判若鸿沟,不能逾越”;1921年申报报道上海工匠罢工时也称“制造外国式之木器之木匠,即红帮木匠,本埠犹多”;《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也记载了一位工匠的口述,“我等木匠,手艺沪上,有红白帮之别,红帮专揽西人工作,白帮则起造华式民房,此系鲁班定有章程”;
第三种则认为“红帮木匠”是指宁波木匠。《上海机器业工人运动史》称,“宁波籍木工,又称‘红帮’木匠”;《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称“在上海早期机器工人中,木工有广东新宁帮(台山籍)、杂帮(非台山籍广东木工)、宁波帮木工(红帮木匠)。”
要辨析“红帮木匠”的真正涵义,可能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造船业和建筑业的分立,二是随着时间变化这一概念流变的可能。
在造船业和建筑业的分立这一点上,观察各类引证文献,可发现宁波-造船业-红帮木匠三个名词有着稳定的联系。几乎所有指称红帮木匠为宁波木匠的文献,讨论的都是造船业而非建筑业。而第一种观点,即红帮木匠是广东木匠的观点,则更可能是科普文章对于造船业与建筑业中的木匠区分不细,造成的误传。而产生这种误传的原因是近代早期广东人完成了上海造船业的大量工作,其后宁波人在上海对广东木匠造船方法的学习(有点绕)。《宁波企业家的崛起》一书称,“外资船厂机器工人最早的是广东帮,但学徒大都是宁波人”。在裴宜理所著的《上海罢工》中,则说明了1866年上海的宁波(造船)木工修建了鲁班殿,以及宁波工匠与广州工匠的不合:“不同籍贯的木匠之间的分裂再次发生,当时在中国和外国船厂工作的上千广州木工举行罢工,要求增加20%的工资。在几家工厂做工的宁波木匠,尽管其工资要比广州人低1/3,但拒不参加罢工……其行动在一周内即得到答复:厂方签署了一份协议,将广州木匠的工资提高了15%,并保证将来遇有空缺,优先雇用广州木匠而非宁波工匠”。总的来说,因为宁波木匠在造船业领域的较高地位,上海近代中晚期造船业的宁波木匠或可与“红帮木匠”等同。
无论在造船业还是建筑业,宁波人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在1924年的文献中可以看到西方人在描述中国工匠的工资时使用Carpenters(Ningpo and Shanghai)这样的写法,说明了上海宁波两地木工分庭抗礼的局面;上海营造厂业同业公会的成立也是由宁、绍、沪三方合力推动。宁波工匠和“红帮木匠”被认为是相同概念的另一原因可能是宁波人自己成立的公所。在近代早期的上海存在一系列的木匠匠帮公所:1907年申报的《奉会审宪关谕准添红帮木匠入公所启》中说明了“红帮木匠公所”作为一个单独的公所在1907年即已存在;同年亦有《浙甯红帮木业公所敬告》这样的文章。有证据认为1857年该公所由两位宁波籍造船木工发起成立。可以注意到的是,随着时间向后推移,“红帮”单独出现的次数逐渐减少,到1920年以后,几乎所有的“红帮”记录都是由“上海浙甯红帮木业公所”发出的,这使得“红帮”与“浙甯”的关联逐渐加深。1927年“浙甯红帮木业公所”还在1月1日发问恭祝大家新年快乐。但需注意的是,这一公所和建筑业的关系仍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在1927年改名为了“上海浙甯轮木业工会”。尽管在1928年它又改回原名,但这一公所更多的指向造船业而非建造业,似乎是较为明确的论断,但在这一注意中仍需更注意的是,造船业木工与建造业木工并不完全是截然分开的,一个匠人可以同时在两个行业中工作。之前在上海采访老工匠时,他们也说很多早期的木匠是从造船业转过来的。
1927年后这一段时间也正是上海营造厂同业公会成立的前夜,已经划分为沪绍、浙甯两派的营造企业,在经历了19世纪末期貌合神离甚至互相偷对方斧子,20世纪早期在杨斯盛等人的努力下不断拉近但仍然不能合力等诸多状况之后,终于在30年代由政府一锤定音,通告各方一个行业只能有一个公会,因而不得不联合。这一联合的另一重原因则是此时作主或者工匠已经变成了营造厂厂主,或者说资本家。相较于劳动群体之间的联合,资本家的联合总是更容易的。
总的来说,更为确切的观点可能应是,“红帮木匠”在造船业多指代宁波人,而在建筑业则更多指代专做外国人房屋的工匠。在建筑业,这一称呼在1868年宁绍沪三帮合流后就逐渐减少了使用。而在建筑业使用频率的下降又促成了造船业中宁波人即红帮这一观点的产生。除却以上非常绕来绕去的论证之外,其实 “红帮”在上海本身就指“为洋人做事的帮派”,比如“红帮裁缝”。这一结论或许简单,但仍有非常多的讨论空间。例如在1907年上海修外白渡桥的用工单上,就区分了“上海木匠”与“红帮木匠”,这种分类让人不得不再次陷入迷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行业与地理放置一处的分类方式呢?难道上海木匠不从事洋式建筑工作吗?以及其他例如苏帮(梓宜公所)、温州帮、粤帮工匠,为什么几乎没有参与上海营造厂业同业公会的成立?都值得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