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套方法论,一套帮助当下面临人际关系困境的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梳理自己,走出困难,重新融入社会的方法论。作者通过“哲人“与”青年“的对话,一步步引导”青年“走出困境,从而向读者展示了自我剖析、理清人际关系,融入社会,获得幸福的路径。如果当下的你无法走出过去阴影的笼罩、或深处自卑的情绪而焦虑不安、或正经受着复杂人际关系的撕扯,我都推荐你阅读此书。也许它不能完全解决你的问题,但相信能给你带来一二启发,至少多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
目的论:决定我们的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作者开篇首先否定了“昨日因,今日果”的原因论,而是认为我们都为某种“目的”而活的目的论。书中认为将当下的困境都归咎于过往的经历(原因论)只是为了实现不做改变这个目的的借口。如果想要真正的改变,就必须扯掉原因论的遮羞布,用目的论的方法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否定原因论并不是说人的过往没有意义,相反我认为只有过去的所有经历才构成了现在的我,没有昨日种种,也就没有今日之我。
否定原因论,否定的是这种对待过往的方法。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目的论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健全的自卑感:我们虽然不同但平等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卑的主观性以及如何正常的看待自卑。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自卑,并不是健全的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是将自己和他人进行对比。这样的对比下的自卑是当下“竞争”社会的产物。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擂台之上,彼此都是竞争的对象,彼此都是敌人。如此竞争是无止境的,抱着这样的观点看待世界,永远都无法解脱。
其实我们知道,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人都各有差异,这种“差异”不关乎善恶或优劣。因为不管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我们不是竞争的敌人,而是天下大同的伙伴。
倘若如此看待世界,我们既能平和的看到他人,也能友善的接纳自己,拥抱健全的自卑感。所谓健全的自卑感从来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始终抱有追求进步、“追求优越性”的原动力,而追求优越的目的是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为了比别人高出一等。跳出外部对比的圈套,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快乐,用自己的进步不断催生前进的驱动力。
快刀斩乱麻:课题分离与横向关系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想要理清这些人际关系,摆脱烦恼,就要学会课题分离。所谓课题分离,就是当具体的课题出现时,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课题分离的核心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把快刀。课题分离可能不会“你好我好大家好”,也许会有短期的阵痛,甚至会招致他人的讨厌。即便如此,也要勇往直前,因为是否喜欢你,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干涉。正如书中所说,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如果能够全面的使用课题分离这把剪刀,想想都会觉得精神会变得轻松自在。工具虽好,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用好的。
手握利器,还要合理的使用。我们学会了课题分离,那如何利用课题分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需要拥有横向关系理念(相对纵向关系,即上下级关系)。当前传统社会几乎都是纵向关系的主导,过去的三纲五常,在今天也依旧是主流。横向关系是平等关系,是没有高于也没有低于的关系。表扬和惩罚都是纵向关系的表现,横向关系之间应该使用鼓励,以及感谢。接受横向关系,用横向关系来看待每个人,才能拿得起、用得好课题分离这把利剪。
他者贡献:共同体感觉
课题分离能够让我们在自己和他人之前划清界限,但课题分离并不是彼此孤立,并不是自私。课题分离只是理清人际关系的工具、方法。孤立的人是不幸福的,如果脱离了社会也就不存在“人”的概念。人生的追求终究是为了获得幸福与自由。幸福的终点就是要找到共同体感觉。
所谓共同体感觉就是在某个群体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对共同体有用处的感觉,将对个人的执著转为对他者的关心。作者所说共同体可以小到只有两个人,也可以范围无限大,囊括一切,家庭、学校、公司、国家,乃至宇宙都可以成为你认可的共同体。我们要目光高远,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当下的环境不合适,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从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此处不留爷,爷就去他处;处处不留爷,爷就去宇宙。
当然世界不会围着你转,想要找到共同体感觉,自己也要做好融入的准备。书中说想要找到共同体感觉,找到幸福,我们需要做到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他者贡献: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他者贡献并不限定一定付出贡献的行为,只要是内心真诚的为他人付出都是奉献。
聚光灯照耀现在:活在此时时刻
我们总是会忍不住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总是想要成就一番惊天伟业,总是想青史留名……我们害怕人生走一遭却毫无痕迹。于是我们给自己设定远大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论成功失败,总是会忽视这一路前行的风景。成功尚能自足,一旦失败则痛不欲生,恍若短短一生白白浪费。然而现实中,消失于历史场合的人不计其数,或者说大多数的都是泯然众人,人死灯灭,了无痕迹。
也许人生不用太深刻,人生更需要认真的生活。也许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与其关注不可改变的过去或是尚不存在的未来,不如专注当下这个无可替代的刹那。认真的过好每一个刹那,一路早来,岂不是充满意义的一生吗?
尾:我怎么看
在这本书之前,我已经了解到了类似的观点或者理论。比如我不认同原因论,不是宿命论的信徒,比如是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自己的一切。
虽然书中的举例和对观点的论证并不十分严谨,有点地方有强行解释的感觉,但书中的观点还是值得学习和引用,能够给读者一个新的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角度,给读者提供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方法相信能够对当下困惑的人有所帮助。
对我而言,书中的目的论、自卑感、课题分离还是给我带来新的看问题的视角。目的论给我提供的一个新的剖析自我的角度和分析方法;健全的自卑感能够让我更为正常的看待自己,放过自己,不沉溺于与他人的对比,而是选择自我进步,向理想的自己迈进;课题分离能够帮助我站在更加超然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获得幸福不容易,但少走些弯路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