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存稿 | 雍文华:潇湘云水楼集


雍文华,原姓许,1938年6月生于湖北公安县,后流落湖湘,遂入籍湖南湘阴县。1964年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8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从导师吴世昌、乔象锺先生专攻唐宋诗词,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开始发表论文《<谗书>——一部抗争和愤激之作》。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学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现任该会顾问。著有《罗隐集》、《民族历史主题》、《潇湘云水楼诗词》及长篇历史小说《共和涅槃》等。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一作者所创作的诗词、文章为主,下卷收录了作者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以及部分古籍整理作品。作者在旧体诗词创作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美学追求。他主张在创作中坚持今韵,押韵从宽,给诗以更大的自由度。他力求用最为朴实的语言,去表现更加深刻的思想。应该说,他在旧体诗词的形式和技巧的运用上,已进行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探索。作者的这些诗词中含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诗言志”的文学观,始终贯穿在文华的诗词创作中。献诗以陈志,赋诗以言志,他的诗词是对自己的心灵和所经历过的人生的最真实写照。



雍君少年所作《无题》,及近年所作《水龙吟·沈园感赋》均我激赏。
诗友雍文华君,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诗词集写几句话。说实在的,这可真的把我难住了。因为无论从年龄和学识来讲,让我来完成此事都是不恰当的。我曾力荐由一位前辈诗人作序,可文华还是执意要我来写,并且还很是鼓励了一番。我看推辞亦无济于事,也就只好勉为其难了。
我想既然是说诗,就免不了要说到人,首先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文华的生平吧。文华生于一九三八年六月,算起来今年该进入五十八岁了。他的出生地是湖北公安,后流落湖湘,遂入籍湖南湘阴。他是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一九七八年有幸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攻唐宋诗词。他从事过教师工作,编辑工作,还在中央宣传部担任过文学处长一职。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主要从事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工作。看完这几行称不上履历的介绍文字,聪明的读者已不难猜出文华的大概经历了。是的,文华属于那样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的性格中饱含传统的情愫,他们的青春都曾被理想的火焰点燃,他们经历过的苦难是生活的馈赠,他们从未忘记过自己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如果不了解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背景,不知道他们所生活的特殊年代,那么我们是无法解读出这些诗词的深刻含义的。我不想将文华的诗词,一般化的归之于旧体诗词写法中的哪几类,或直接去解读其中的某几首。但可以肯定地说,读他的诗词,均可以透视出时代的影子,感悟到人生的沧桑。这些诗词,真可谓以道相勉,以情为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读文华的诗词,有一种“编年史”的感觉。这是因为他的诗词,真实地记录了人生旅途中的心路历程。他不是那种能将所有的生活都化解成诗的人,如果把诗人划分成若干类型的话,他无疑属于最为本色型的诗人。他的诗词大都带有“自传”的痕迹,不少作品可以说是对他生命中每一个“驿站”的注释。当然我所说他带有“自传”的性质,绝不是狭隘的,它既浓缩着诗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悲欢,也包含着诗人作为个体生命所折射出的时代。这些诗词,或直抒胸臆,或对物兴怀,或写爱情友谊,或写亲友交往,可以看出它们大都是写实的(这里不是指艺术手法),充满着现实主义的精神。从这本诗词集中,还能读到不少的咏史诗,尤其让我感慨的是,这些诗词中含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诗言志”的文学观,始终贯穿在文华的诗词创作中。献诗以陈志,赋诗以言志,他的诗词是对自己的心灵和所经历过的人生的最真实写照。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文华长期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较为深厚的功底。他在旧体诗词创作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美学追求。他主张在创作中坚持今韵,押韵从宽,给诗以更大的自由度。他力求用最为朴实的语言,去表现更加深刻的思想。应该说,他在旧体诗词的形式和技巧的运用上,已进行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探索。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作为文华的朋友,我只是有幸提前拜读了这本诗词集,并在匆忙间写了这一点不成样的感想,故不敢将此妄称为序也。我看以上寥寥数语,充其量就算是几句想说的心里话吧。
《潇湘云水楼诗词》为作者1996年前诗词作品选集,1997年3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为庆祝母校湘阴一中建校五十四周年,遵全体校友所嘱,题贺幛《松鹤遐龄》图。图为红日、大海、青松、白鹤。时余就读于岳阳一中。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又,《西京杂记》云:“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一女为妾,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某晚偕同学数人去化学系教室自习,天气酷热,谓友人刘世民曰:口渴。答曰:左前方有泉水。余愕然,视之,则见一女生,风姿绰约。一路谈笑回宿舍,戏题一绝,以助乐也。
母亲李金秀一九一三年农历十一月生,因无钱治病,一九五三年农历十月逝世,葬临资口西平芜,坟前有双柳。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坟被掘平,时余在外读书,未及迁移,是为终身憾事。继父雍连生一八九三年生,一九六二年病逝,亦葬于附近堤畔。
值此湖南省创作会议隆重召开之际,我们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湖南省所有文学工作者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最近一个时期,三湘大地不断给文学界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先是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致信中国作家协会表示希望在湖南省建立创作中心;接着,湖南省决定建立毛泽东文学院,并获得江泽民总书记的热情支持和题写院名。现在一个认真组织、精心规划的创作会议又胜利召开。我们的确为我国有三湘大地这样一块文学热土而感到欢欣鼓舞。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号召我们宏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并指出这是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迫切需要。而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又是我们奋发图强、孜孜以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大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深信,同志们都会从这样一个时代的前沿视角、历史的制高点来看待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我们民族的现代化大业要求我们文学工作者拿出文学精品,拿出无愧于我们时代、我们民族的不朽的传世之作来。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一想到两三千年前我们就拥有象《诗经》、諸子百家、《离骚》、《史记》这样的文化文学经典,我们就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文学创造力,这是世界公认的,我们能不有这份自尊和自信么?三湘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文会萃之地,特别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伴随着我们民族自救图强的历史征程,在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了多少杰出的历史人物、文化名人啊!人说唯楚有才,看来并非纯属溢美之辞。今天,处于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建设高潮中,有党中央、省委的重视与支持,有湖南作协富有成效和开创性的工作,有全体文学工作者殚精竭虑的忘我创造,湖南文学上的收获将是丰硕的。
一声号角传天下,万紫千红结队来。我们深信,通过这次创作会议的精心组织与规划,湖南在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长篇小说、影视文学、儿童文学三大工程方面定会作出可观的成绩,整个文学创作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重振湘军,甚至再造一支更强大的湘军,都是极有希望的。而且它无疑会对全国文学界产生积极影响。
再一次向同志们表示祝贺,祝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茅盾文学奖无疑是目前我国一项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凡中国作家均以获得这一奖项为荣。为此,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这一届获奖的作家王火、陈忠实、刘斯奋、刘玉民四位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获奖作品《战争和人》、《白鹿原》、《白门柳》、《骚动之秋》的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及其责任编辑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这次颁奖大会的各位领导、文艺界新闻界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长篇小说是时代的丰碑,艺术的大厦,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学发展水准的标尺。我国长篇小说创作,新时期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有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它对于飞速变化着的现实生活的跟踪观察和分析,对于参与历史创造活动的各类人物的心灵的研究和体验,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把握,对于民族精神、人生理想的崇尚与倾心,张扬与赞颂,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深化。这些,在这次获奖的四部作品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长篇小说是生活的史诗,是一种规模宏大的文学样式。它包含浩繁的题材内容,描绘各式各样的人物形态及其丰富复杂的性格、遭遇和命运,叙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展开广阔多彩的生活画面,表现极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反映一个时代的现实真实和心灵真实,勾勒出一个社会的整体面貌及其主要发展趋势,从而使人们认识历史、获得人生的体验和启悟,推动历史创造活动的进程。因此,长篇小说必须具有史诗的品格。
第一、面对整个历史进程抓住社会整体,全面分析各种社会矛盾和整体社会关系,对社会生活作全景式的客观把握,描绘出社会的本质方面,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势和规律,而不是只关注具体的事态和生活的某些侧面。描绘的本质方面愈广泛,反映出的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就愈带整体性。
第二、把人作为描写的中心,塑造出反映社会本质、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要从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发展趋势中描写人物,要强调人的意志、能力与力量,强调人在历史运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人在社会创造实践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强调人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含藴万象,吐纳深情,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和审美功能,使长篇小说成为社会人生大容量和高密度的载体。
由此可知,要营建这样雄伟巍峨的艺术大厦,要铭刻这种记载民族的光荣创造历史的时代丰碑,就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首先,它要求我们的作家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分析社会生活。对于历史,它的发展的动因和发展趋势应有科学的理解;对于现实,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研究它的现状、特点、矛盾以及所必须采取的科学对策,这样才能接近对它的本质的认识。其次,它要求我们的作家一定要把人民作为自己服务和描写对象,要在我们的作品中流注更旺壮的民族血脉,传达更多的民族主体精神,弘扬起更坚定的民族的共同理想。第三,它要求我们的作家必须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修养和对于艺术的殉道精神。对历史要有清醒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对人生要有深刻的体验和深邃的领悟,对理想有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对美要有近乎本能的感知和得心应手的创造。而思想上的平庸,理论上的肤浅,艺术上的粗疏,情绪上的浮躁,都将使我们绝无可能营建长篇小说这样的艺术大厦。
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党中央、江总书记的重视和鼓励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参照;永远牢记“人民是文艺的母亲”的教导的作家们,深深懂得只有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树立丰碑的艺术家,他自己的事业和名字才有可能刻在时代的丰碑上,他们才能最终为我们长篇小说的创作提供可靠得保证。我相信,更多的优秀长篇小说一定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谢谢大家。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读书班审读工作于1995年10月就已经启动,评奖委员会于1997年10月27日向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处提出《关于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的请示报告》,1997年11月4日中国作家协会向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关于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情况的报告》,报告了评奖情况和评奖结果。当时,评奖委员会办公室由创作研究部承担,我是评委并主管评奖办公室的工作,整个评奖工作由党组副书记陈昌本同志领导。大概是出于职责,我起草了这篇《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据评奖办公室某同志回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是和首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合并举行(我被聘为首届鲁迅文学奖文艺理论评论奖评委,聘书署时是1997年12月15日),而我对于这届颁奖大会何时何地举行,报告人是谁,已毫无印象。因此,基本可以肯定,这是一篇未被采用的讲稿。本应删去,但毕竟是我的文稿,提出了我对长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看法,故仍附录于此。
1985年3月26日上午9时,中国文学馆正式开馆成立。那天到会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同志,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邓立群同志,还有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者、支持者、领导者巴金同志。文艺界的老前辈夏 衍、臧克家、姚雪垠、王瑶、骆宾基等和知名作家袁鹰、邓友梅等参加了大会。到会的还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蒙、党组书记唐达成、副书记兼书记处书记鲍昌等同志,总共二百多人。
大会由馆长主持。王蒙同志致开幕词。胡乔木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说:“中国文学资料馆的工作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前例的工作。今后怎么样工作,这当然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对于这方面,各位文学界的前辈、先进会提出很多很宝贵的意见,我希望文学馆越办越好,能够越办内容越充实,能够成为不单是在中国文学事业上留下永远不可磨灭的、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能够对其他姊妹艺术建立同样的机构起一个促进作用。巴金同志的建议首先是向胡耀邦同志提出来的,我愿意代表党中央表示:在文学馆今后的工作中,凡是需要党中央帮助的地方,我们一定尽力地加以无保留的支持。”巴金同志也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说:“今天是中国文学馆正式开馆的日子,这的确是件大好事。我们这样一个十忆人口的大国,应当有一个这样的文学馆,至少应当有一个。现在成立了,这是很好的事情。虽然规模很小,但是从今以后就从小到大,今天虽然开个头,以后会大大地发展,我是觉得前途是无限光明。刚才乔木同志也讲党中央支持我们的工作,所以前途更无限光辉。我相信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文学馆的存在和发展就将证明这个事实。我又病又老,可以工作的日子不多了,但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我想,这个文学馆是一个整个集体事业,所以是人人都有份的,也希望大家出力,把这个文学馆办得更好。”
大会发言之后,举行了简单的茶话会,大家欢聚一堂,气氛十分热烈而亲切。
文华先生伟鉴:
久疎函候,殊怀歉疚,而先生关爱之德,长铭肺腑。去年夏自京返乡后,经多方努力,今已正式调到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8月初由省人事厅下调令,旋即报到上班。近两月奔走于合肥、岳西之间,办理各种调动手续,租房(单位住房待建)、安户口、子女转学,近始偕内人搬迁部分书籍、家具来省城定居。多年夙愿终于实现。虽经济负担甚重(内人无工作,子女读中学交高额学费),但获得能专心读书写作的环境,已是大幸。特此函告先生,尚望今后多施教诲。
社科院从事研究的工作人员较自由,每周仅星期二、五两个上午到单位开碰头会,其余时间均在住宅;每年只需完成几篇论文。为谋生计,可到各高校联系兼课。待稍稍安定后,当集中精力完成几部论著。若有论文,拟寄请先生指正。
并欢迎来合肥作客。
专专不尽,余容再禀,恭颂
道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