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内心也不知该如何安放
这不是佛陀的一生,是每个人的一生。
悉达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经历他的挣扎。
悉达多是个纯粹的人,用尽一生在追求“自我”、追求心灵的满足。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自幼修习辩论、反思艺术和禅定仪式,求知若渴、强壮英俊,深受众人喜爱有望成为一名伟大的智者和祭司。但不安的思绪经常涌上他的心头。众人之爱无法给予他永远的快乐和满足,修习的智慧无法带来心灵的满足。他开始思考洗礼的作用、质疑献祭的意义,想知道自我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抵达自我。但没有人知道,可敬的婆罗门也不知道。
这是悉达多的困惑,是作者赫尔曼·黑塞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
我们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一直试图掌握先辈们的先进经验,认识世界的方法,但很少有机会去认识自己的内心。吊在我们面前的胡萝卜是学校和家长捏好的,要考上大学、要找到好工作。这根萝卜是不是香甜的,吃到了才知道。而往往萝卜的味道不如预期,人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生活在城市的困惑便逐渐浮出水面。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我不知道我要什么,我不知道什么使我快乐或平和,我到底是谁?迫于生存压力,我们在“知道”与“不能”之间挣扎。
悉达多也是幸运,出生婆罗门,无需为生活奔波,天资聪颖、尝尽爱护便早早生出了探究之心。他毅然决定离开家,追寻沙门去森林里寻找自我。
他斋戒、暴晒、修习冥想,将自己带入到动物、石头之中,学习脱离“自我”,随着苍鹭飞越竹林、吞食鱼类、感受痛苦与死亡。但旅途总会结束,在醒来以后回归“自我”,经受轮回之苦。
沙门的修行只能带来短暂的麻木和逃离,就像爱好或者事业带我们短暂地避开现实世界,而这时释迦摩尼出现了。传说释迦摩尼拥有最高证悟,记得自己的前世,不用堕入轮回。
悉达多和他的朋友果文达终于见到了佛陀,他面色平静,不悲不喜,但内心却似在默默微笑。他的声音完美、平静、安宁,如一束星光,如满天星斗。但教义未能打动悉达多,他认为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教义获得救赎,唯有继续探索。他不想像其他弟子一样,用教义与追随取代了“自我”。
但悉达多希望像佛陀一样自由、可敬、平静、坦率、天真和神秘,也只有抵达“自我”最深处的人才能这样。但悉达多抵达“自我”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呢?往往在忙着寻找自己的时候,却丢了自己。
悉达多发现自己在害怕自己,在逃离自己。所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吧,暂时放下对精神“自我”的追求,去经历,去接受,去看世界上的一切,去“生活”。
回忆起我最喜欢高谈阔论的时候,就是在大学的宿舍夜谈,清澈的学生们在鄙视“向钱”的、“疲累”的人生,在设想自己如何取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未经历生活的时候,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而下班了的打工人,只想躺在床上,刷一部甜腻的剧,安慰一下疲累的心灵,管他什么公平正义法制善恶。在酸甜苦辣中塑造自己。你很难说,哪一个你是真的你,或许都是你的一部分,但后面这部分,需要经历去映射。
悉达多去体验情爱、财富,玩起了曾经鄙夷的俗世游戏,深陷其中,深陷在厌恶的生活里,直到他做了一个梦。梦醒后,他被深深的悲哀包围,灵魂在逐渐焦渴而死。他开始思考何时真正感到幸福?很多次,但已许久未有,是时候告别这一切了。
悉达多离开城市,走进森林,在一条河边睡了几个时辰,醒来后他看到一个秘密:河水不停奔流,却又总在这里,虽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样,却在每个瞬间都是新的。对哦,每一个瞬间都是新的,没有过去和未来,一切都是只在当下。当下的我才是“自我”,而不是焦虑明天的我。
“活在当下”这句话无论自用、劝人都不曾离开过嘴边,但在跟着悉达多走过大半生后才真正理解到它的含义和哲理。工作上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索解法、实施完成,一直对我来说都是有点担心的事情。虽然很少会有完不成的情况,但下一次依然避免不了整个过程的焦灼。在看到悉达多对当下的感悟之后,我尝试用当下之心去看待当下之事,专注在过程中,在安心中顺利完成工作。当然啦,有一个合理分配工作的领导和可以随时支持你的同事们也是安心的因素。很感谢可以在这样环境下练习当下之心。好像我也可以用享受的心度过原本忧心忡忡的周日晚上了哦。
而后悉达多还经历了很多,但我此次对悉达多的理解,先到此为止啦。
希望你也读一读,拥有一个稳稳的心。
© 本文版权归 RhineWhea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