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瓊:非常女打星
2017年,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影評人執筆、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為香港女星繪出個人肖像,呈現眾星繁花似錦的集體景象。當中就有近日成為奧斯卡首位華裔「影后」的楊紫瓊——

文|蒲鋒
1962年生於馬來西亞,祖籍福建。曾遠赴英國皇家舞蹈學院攻讀戲劇舞蹈專業學士學位。1983年當選馬來西亞小姐。翌年獲邀到香港拍攝廣告而涉足香港影圈,處女作為《貓頭鷹與小飛象》(1984)。獲德寶公司力捧,以《皇家師姐》(1985)、《皇家戰士》(1986)、《中華戰士》(1987)等影片塑造成動作女星。其後結婚息影。離婚後復出與成龍合演《警察故事Ⅲ超級警察》(1992),令她受到國際注意。1997年往荷里活發展,演出《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1997)。2000年在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中飾演俞秀蓮一角更令她在美國揚名,此後一直在荷里活及內地拍戲,演出影片包括《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2005)、《劍雨》(2010)、《昂山素姬》(The Lady,2011)、《臥虎藏龍:青冥寶劍》(2016)和《秒速殺機2》(Mechanic: Resurrection,2016)等。

楊紫瓊是香港動作女星中最有地位的一位。在她之前,我們有能夠連踢十二枝槍的刀馬旦于素秋、武俠影后鄭佩佩、女殺手陳寶珠、打女茅瑛、「長輩」惠英紅;與她同期或之後的,有「霸王花」胡慧中、「五屆世界空手道冠軍」羅芙洛(Cynthia Rothrock)、「健美冠軍」西脇美智子、李賽鳳、高麗虹、「第二代師姐」楊麗菁、「黑貓」梁琤、「小龍之女」李香凝,甚至鄭裕玲都曾經大展拳腳,打生打死。但是論演出持久、世界知名、深入民心,綜合起來還是要數楊紫瓊。
從演員角度看,香港的功夫片及其延伸出來的動作片是一個很特別的獨立王國。一般明星演香港動作片是很難成功的,成功的動作片需要某種特定的「動作明星」,西片也有接近例子但沒這樣極端。《轟天猛將》(The Expendables,2010)成功的原因,因為合演的正反派都是曾獨當一面的「動作明星」。這也是《轟天猛將2》(The Expendables 2,2012)其中一個缺失,它新加入的女隊員由余男主演,這是選角錯誤,因為這個角色應該由楊紫瓊演,只有她第一動作女星的地位才能撐得起角色。相應地,動作明星可以演技很好,但他們不能做演技派,不斷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偶一為之可以,但不可以長期。因為那會破壞其動作明星的形象。這方面和荷里活歌舞片明星一樣,歌舞片屬於佛烈雅士提(Fred Astaire)、真基利(Gene Kelly)和施瑞麗(Cyd Charisse),而他們也屬於歌舞片。
動作明星最核心的形象特色是「打得」,但所謂「打得」要加以進一步分析。「打得」只是一個觀眾接受的印象,與動作明星的實戰搏擊能力無關。功夫片和港式動作片的打鬥往往帶有一種表演性,因而動作明星需要顯示出「真功夫」,但觀眾不會細察,他們眼見到的「真功夫」,僅是一種富動感和力量的身手,而不是真正的搏擊能力。動作明星除了銀幕上的表演,如擁有「武術冠軍」這類銜頭,自然會增強其「真功夫」的形象。電影公司會動用宣傳嘗試為動作明星建立「打得」的形象。具代表性的一個事例,是嘉禾公司要把京劇刀馬旦出身的武俠女星茅瑛改造成功夫片女星,便派她在三個月內高速獲得合氣道黑帶,好令觀眾相信她在《合氣道》(1972)中打的是真功夫。

從過客變成一姐
楊紫瓊初出道時,她的動作明星形象其實頗為人工化的。她不是習武出身,能演出高難度動作主要由於她的舞蹈底子。但德寶公司要以動作女星的形象塑造她為公司的當家花旦,於是在兩、三年間,由她主演《皇家師姐》(1985)、《皇家戰士》(1986)、《中華戰士》(1987)和《通天大盜》(1987)四部動作片。《皇家師姐》的導演是元奎,最擅長把女星訓練成動作悍將。楊紫瓊原本的樣貌優雅溫文,於是剪短頭髮以增加英氣。楊的身手並不如合演的羅芙洛有勁,但高潮戲楊與狄威大戰時,捱打捱撞,就是這種不惜身的態度,令觀眾感受到她對動作場面的認真,那時也沒有這類的當紅女星,她遂一舉成為當時具份量的動作女星。但這個好開始本應很難帶出現在的成就,因為隨著她與電影公司老闆潘迪生結婚後息影,她僅似是一個香港電影的過客,與一度是她的競爭對手高麗虹的情況頗類似。但楊最終離婚並復出,電影從此才真正成為她的事業。

她復出的第一部戲是很精明的選擇——與成龍合演《警察故事Ⅲ超級警察》(1992)。她是繼洪金寶和元彪後,第三個可以在成龍成名後與他在影片中平起平坐的合演者。她在戲中演一個中國女公安,與成龍扮作兄妹做臥底,與成龍演得很合拍,以演出而言足以與成龍平分春色,這對一個女星來說尤其難得,遂奠定她動作女星一姐的地位。
許鞍華導演的《阿金》(1996),是楊紫瓊成名後第一次不演動作片。她演女武師阿金,重點是講阿金的兩段感情經歷,最後則是一段助小孩抗黑幫的故事。她在《阿金》中演得平實可喜,前兩段感情戲在含蓄中頗為動人。但她在《阿金》的演技沒有引起強烈的迴響,反而對她動作女星的形象有所鞏固,因為她在拍攝中途受了重傷。以香港的情況,動作明星拍攝動作場面時受傷,是他們的「紅色勳章」(Red Badge of Courage),肉體受創表現了她的拚搏精神,這不是純靠宣傳所能製造的動作明星形象。

從香港衝出國際
楊紫瓊的動作女巨星地位也有她因緣際會的因素,她比之前的女打星幸運之處,是她成名於八、九十年代,是香港動作設計成熟,並創造了自己特色的黃金年代。那時香港動作片不單在亞洲已廣為人知,甚至歐美都有相當熱情和忠心的愛好者。歐美在九十年代開始從不同途徑引入香港的動作元素,主要當然是越洋聘用港片的動作指導,也包括香港的幕前明星。英國招牌名片占士邦系列,九十年代的《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1997)找楊紫瓊來演邦女郎也就並不奇怪。楊紫瓊既已是最有地位的香港動作女星,再加上流利英語,大大有利於她拍攝英語電影。但她的優勢也不純然是語言,她氣質高貴大方,與戲中角色背景不盡相符,但在一部逃避主義的娛樂片中,這是增色,而不是失實。她在影片中演中國女特工,不用跟占士邦上床,主要是打。但女角在邦片中始終是配角,楊的戲份雖然已比很多邦女郎重,但是她的演出也僅是稱職而已,並不突出。
楊紫瓊的最佳演出,無疑是《臥虎藏龍》(2000)中演俞秀蓮。儘管她在影片中只能算是配角,但無論角色、演出或武打,都是她最好的一次發揮。俞秀蓮是個有歷練的女鏢頭,與影片中的第一高手李慕白(周潤發飾)一直有緣無份,二人雖有感情,卻無法圓滿完聚,中間總隔著一種難以超越的無形障礙。正是這無形障礙令到俞李的關係總有一種隱約的緊張,楊紫瓊掌握得很好。而俞秀蓮更多的是與玉嬌龍(章子怡飾)的對手戲。玉嬌龍極度自我中心,做事永遠不顧後果;而俞秀蓮跑慣江湖,世故成熟,遇事總能情理兼顧。在影片中玉嬌龍一味向前衝,在攻擊,包括向俞秀蓮。出於愛才,也出於顧全大局,俞秀蓮只想事情不要惡化,像在防守。兩個角色攻守之間,互相展示出性格魅力,相得益彰。

章子怡的玉嬌龍固然光芒四射,但楊紫瓊也演得沉穩,一點也沒有失色。至於動作,俞秀蓮以十八般武藝對抗手持青冥劍的玉嬌龍,更已成了武俠片經典場面。玉嬌龍恃著青冥劍鋒利,不斷把俞秀蓮的兵器削斷。俞秀蓮不斷換兵器,直到最後用斷劍靠近玉制勝。袁和平的武打設計固然精妙,楊紫瓊舞動各種兵器,盡現每種兵器的特色,在技藝上奪目過章子怡總靠劍的鋒利取勝。更重要的是整場打鬥不僅是感官上的刺激悅目,當中還包含了複雜的感情表現。俞秀蓮對李慕白持久的關係挫敗,對玉嬌龍的包容多時,都形成角色的壓抑,而在這一場對打中爆發。楊紫瓊把俞秀蓮的感情融入武打中,是「文戲武唱」的一個典範。
楊紫瓊在動作片外也有演出其他類型的電影。當中比較重要的演出,有《宋家皇朝》(1997)中演宋靄齡、《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2005)演妓院老闆娘、《昂山素姬》(The Lady,2011)中演昂山素姬。這些角色,儘管性格有差異,但又或多或少都是其動作女星形象的某種延續。這些角色一般都是高貴大方有氣派,性格都十分剛毅堅強。大家都很難想像楊演弱質女子,更不要說畸邪或頹廢的角色。當中又以《昂山素姬》的演出最有地位。因為她扮演一個受普世敬重的真實人物。影片拍得不算好,但楊紫瓊扮演昂山素姬能做到形神俱似,環顧世界女星,應該沒有人比她更適合。

人的體能狀況,其黃金高峰期大概在二十出頭,過了三十已往下降。打女很多時僅能是女星晉身之階,難以長期維持。但事情總有例外,而例外也往往是由非凡人所創造的,楊紫瓊能把動作女星的形象維持長達三十年,2016年仍能主演《臥虎藏龍:青冥寶劍》,她成為香港動作女星的代表,縱有時代因素,但她確也有其過人之長。
好書推介

京東:《群芳谱:当代香港电影女星 港台原版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三联 艺术》【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 (jd.com)
《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
策劃: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主編:卓男蒲鋒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書號:9789620441103
出版時間:2017年2月
還可以在這裡追蹤我們:
今日頭條:@香港三聯
小紅書:@三聯Joint Publishing
微博:@三聯書店香港
公眾號:@香港三聯
B站:@香港三聯書店
Facebook:@三聯書店 Joint Publishing
Instagram:@jpbooks.plus
三聯書店香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瘴氣、蠱毒、卑濕:古代中國對「南土之惡」的想像是如何形成的? (1人喜欢)
- 讀書雜誌|季劍青評歐陽哲生「五四」研究新著 (1人喜欢)
- 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中美關係將如何發展? (1人喜欢)
- 港版《讀書雜誌》|顧準最後二十年的閱讀史(節選)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