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旅行的经历
查看话题 >在路上
离开芝加哥的时候刚好逃过零下二十度,回来的时候又赶上了,新年的时候两个早归的人儿一时兴起半夜赶到Loop跨年倒计时,一旁的泰国朋友穿了五层,我一身在加州穿的行头在芝加哥冬夜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得看烟花。总之开学第一周就病倒了,再加上开学选课和日常拖延,这份本该旅行一结束就写出来的寒假特辑才一直拖到现在 (感谢马丁路德金日)。
当然算不上是游记,两周的旅程中大约每天都有一些记录,所以只是把琐碎的想法拼贴起来而已。定出行计划时脑子里想的都是以前看过的游记文学,出发前心血来潮从图书馆借来关于所要前往城市的书籍,只是希望通过阅读提前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风情,在短短两三天时间里像一个当地人一样生活和探索之后,再留下属于自己的记录。毕竟是自己第一次一个人背包出行,最后回顾自己的旅程,满载收获之余还是显得有些仓促和随意,但不管怎么说,自己越发明确的一点是,在经济独立以后,读书、旅行、写作、那种始终在路上而不settle down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La Jolla的海滩
第一天先在bnb凑合了一晚,第二天清晨抱着为东海岸准备的羽绒服和毛衣在圣地亚哥少有的浓雾下出门,四下无人,昨天晚上走夜路不能看清,白天才发现自己住的是一个墨西哥街区,实际上离这里著名的墨西哥老城(Old Town)很近。毕竟处在两国交界处,在芝加哥习惯了遍地可见的黑人,在这里变成了遍地可见的墨西哥人和西班牙语,上了公交之后其他人清一色的盯着我这个穿成北极熊一样的亚洲小朋友看。搭乘巴士的经历也让自己真切的体验到圣地亚哥多山的特点,原本打算的徒步旅行在这里实在是天方夜谭。搬到同学所住的居民区,可以称得上是养老圣地,四处环绕的山路都是乡村别墅风格的住宅,和我早上离开的墨西哥街区的平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按照“房东”同学的说法,这两天的阴雨是几个月以来最大的一次。虽说要更换行程把海滩的安排推迟,但是我还挺喜欢一个人打着伞在圣地亚哥迂回的山路上漫步的感觉。慢悠悠的走到公交站,慢悠悠的坐上50站,一直到上午10点才到达目的地,墨西哥老城。圣地亚哥的这种慢节奏,果真和厦门一样,让人沉醉其中,第一天下飞机到UCSD,整个人的感觉是穿越到不久前的厦门之行。从北京到厦门,从芝加哥到圣地亚哥,温和的气候,迂回的山路,依山傍海而建的大学,这种旅途中的似曾相识,带给旅行者的那种快乐很难用言语表达......只是这种生活节奏,不像是适合青年人艰苦奋斗和打拼的氛围,不妨提前圈画做养老的候选地点好了。

最后一天的大晴天,终于让重头的海滩漫步得以实现。在La Jolla Shores 抓拍到了喂海鸥的老人,在La Jolla Cove 抓拍到了各类海鸟和海狮海豹,傍晚在日落岩(Sunset Cliffs)抓拍到了日落的全过程,心满意足,觉得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即使计划被阴雨天打乱,想做的总算都做了。圣地亚哥的记忆,留在美到让人心醉的风景里。我隐约觉得我还会回到这座城市的,也许在La Jolla的海滩边买下一栋自己的别墅,不如改造成青年旅社,给孑然一身的背包旅行者一个抬头就能看日落的歇脚处。
LA的中央车站
因为行程安排的原因,洛杉矶最后被砍成一个中转站,早晨八点的Amtrak从圣地亚哥出发沿着太平洋海岸线一路向北,傍晚再从洛杉矶国际机场直接飞旧金山。
既然只在洛杉矶呆小半天,自然也就不抱什么过高的期望,然而在LA中央车站周围的探索收获大大超出我的预料。中央车站刚好在市中心的位置,出门右拐进入墨西哥区和中国城,左拐不远便是小东京,再加上关于这些不同移民街区形成历史背景的博物馆,让人觉得,即使与LA缘分不大,一个人背包出行自然没什么心情去好莱坞和迪士尼,小半天时间也算是窥探到了代表这座城市多样性的一角,意外的收获,自然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三藩的一见钟情
“在三藩,一个人步行到没有人探索的地方,一个人骑车到没有人过问的角落,像一个温馨的date,与一座城市的一见钟情是有的?至少我知道在三藩的每分每秒自己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幸福。”
第一天清早一个人的漫步,冬日的旧金山比被称为典型加州气候代表的洛杉矶要凉一些,但是对我这样刚从芝加哥零下十几度环境里出来的人来说,反而显得恰当好处。从核心地段的中央广场,一路北上到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瞥了一眼落在唐人街和意大利区交界处、还未开门的城市之光书店。全程爬山式拐到北滩高高低低的街区,无来由的,对这种山路式的街道格局十分喜欢。一个人上蹿下跳也还是元气满满,偶尔遇到几个一样早起的游人,相视一笑互道早安,快乐又加上一层,只是真正自由自在的探索一座美丽而陌生的城市,还是得要靠孑然一身的。

本来在纠结要不要去南湾的斯坦福和硅谷以及东湾的伯克利,后来发现旧金山的公共交通系统实在很是方便,BART系统专门为湾区服务,北至伯克利、南至Millbrae,从Millbrae换乘Caltrain可以到斯坦福和硅谷,这也是很多在硅谷工作的年轻人上下班通勤的方式,尽管大半天都花在公共交通上,但是BART、Caltrain、ECR公交、Mvgo免费公交、Trams电缆车…..三藩的公共交通基本都坐了个遍,也算是一番小成就吧。
一路骑行到著名的卡斯特罗街区(The Castro),满是彩虹旗的街道,彩虹色的手扶梯、彩虹色的斑马线、彩虹色的商品、彩虹色的一切……闲逛走进一家叫Rock Hard的小店,入店发现是Porn之后强装淡定的拿了一只小酒杯结账。然而那只亚裔店主看起来比我还不自在,闲扯了几句之后大下午的说出一句“Have a good night!”,然后还窘迫的道歉了,我朝他微微一笑回了一句“You too”头也不回的出门,脑子里突然想的全是三毛的那篇《倾城》。

斯坦福的校园很美,有着比芝大更大的main quad和更大的校园,只是自己不属于这里,只是一个旁人,和周围的游人一样匆匆走过、啧啧赞叹之后拍照留念而已。最后一天的伯克利也是一样的感觉,伯克利更是直接落在山上,几番比较,我倒是更喜欢芝大的平坦和哥特风格。后来的硅谷之行本来也想取消,但是总觉得大老远跑来不去一下有点可惜,还是到了google的总部,体验了一下传说中的小彩车,其他没有什么,不属于这里的感觉倒是极为强烈,心里很清楚很清楚,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倒也未必想的明白。
真正喜欢一座城市,应当有最喜欢最常去的角落,即使只有短短的三天,这样的机会也总是要抓住的,否则还是落入俗套,也一般的游人无差,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罢了。最后一晚,夜归一个人穿过了无人的Dollores park再次来到卡斯特罗,在站台傻傻等了半天之后总算体验了旧金山的电轨,再次来到Kearny街,唐人街和意大利区的交界处,再次来到城市之光书店,买下了昨天看下的那本书,这一街区已经是第三次走过,那种熟悉的感觉是最美好的。
出门的时候正好撞上广场舞,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左手边是旧金山最繁华的金融区,右手边是中国大妈的正宗广场舞,竟也毫无违和感,这也许就是三藩最吸引人的地方吧,一个人和一群大爷大妈坐在公园,在三藩的最后一晚就这样度过。

纽约·纽约
站在曼哈顿街头,整个人的感觉是梦幻的、不真实。
同样的高楼大厦,一条街一条街的重复,平行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坐标,给人的感觉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即使街头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肤色种族各不相同,给我的感觉也只有隔阂,中国人、韩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白人、黑人…..人们各自蜷缩在自己的小群体,说着各自的语言,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集。这又让我联想到刚刚离开的旧金山,因为历史的原因华人真正的融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给我这样一个外人一种特别的归属感。大约是因为节日期间的原因吧,路上熙熙攘攘的都是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大约是纽约这种国际大都市的通病?

倒也不能说完全对纽约失望,只是觉得不适合生活而已,至少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三天旅程中的一所大学、两座城市公园和三大博物馆,还是展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毕竟是节日期间,睡到早上十点慵懒的起床,晚上的安排是百老汇和电影,整体风格和西海岸相比突变。也许自己不喜欢的是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里逐渐被同化的自己,即使不喜欢,还是不由自主的沉陷下去,所以想着要逃离。

Boston的遐想
在波士顿坎布里奇租到了迄今为止最满意的bnb房间——一间书房,房屋地段也很好,波士顿整体的安全程度不用说,向西北方走一刻钟便是哈佛,向东南方走一刻钟便是麻省理工。

在波士顿的每一天都出奇的平淡,大概是因为已经到了最后一站,有点身经百战的味道,不再为能否圆满执行自己的出行计划而急躁,早上九点懒洋洋的出门,傍晚总是到哈佛散步一圈回来。每天大抵就是这样,我又要说,和纽约相比,波士顿自然是更适合生活,我想要的那种生活。回顾去过的四个城市,三藩大约适合大学毕业打拼自己的事业,波士顿适合有了子女安安静静的生活和育儿,圣地亚哥适合闲逸的养老负暄,纽约嘛,适合节日期间放纵自己去购物狂欢.......这么一想似乎都说得通了嗯。

在路上
在La Jolla一路向南的海滩,在湾区高高低低的路口,在曼哈顿一百多条单调的街道,在波士顿的自由之路......整趟旅途中,能步行的时候我一定是选择步行,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拐角会有怎样的惊喜。
在路上,在某个特别的时刻,也许是在海狮岩抓拍到海狮慵懒的睡午觉,也许是三藩最后的夜晚遇到正宗广场舞,也许是给旅途中的陌生人一个淡淡的微笑.....总之是某个特别的时刻,想让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心愿已经深埋在心里;
在路上,走着走着,也许从孑然一身变成两个人、三个人......
在路上,无论人生怎样沉潜变化,我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And I will keep on chasing pavements even if it leads nowhere.

美好的记忆带回自己的小窝,没错这就是那个我无论如何也不能productive的宿舍,大概是太温馨了只适合泡茶泡热可可看剧睡觉罢 T.T
后记:此文写作于二〇一七年初,当时大三的自己在美国当交换生,寒假逃离芝加哥的寒冬去了美国东西海岸的四大城市。笔调有时幼稚地可笑,可是为了尊重当时写作的21岁的自己,除了标点符号外,并无其他修改。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送你一枝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