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祈祷之海》
散漫的三月初,在循环了五遍《心比过去更遥远》的整轨后,读完祈祷之海,深圳也入夏了。很少能读到翻译流畅的外文作品,大部分作品都容易西话东讲,文字的魅力被译者强扭的文学追求稀释,连同作者想表达的深刻也一起被模糊。离开校园后,读书反倒变成一件轻松的事情,少了教条的凝视,少了同辈的攀比,它终于变得私人和自在,也终于能将这事列入兴趣爱好的list里。 看完祈祷之海后对着书叹了好多口气,女朋友问我这书有那么让我回味无穷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我胸口堵住了什么东西,不吐不快的东西,但是很模糊,抓不住它,我尝试写写,看看能不能将脑子里化学生物反应的产物给排出来。
买了Egan的三部曲,看完了第一部,在编者的有意为之,感受到了Egan对内外世界探索这事的高度痴迷,第一部的选材里基本围绕着一个选题,“科学哲思”,它着力于在抽象思维和具象科学、看不见的(内部)观念和看得见的(外部)技术间建立联结,有些文章用科学的解释让思维这件事变得明白、清晰和易懂,例如【闪光】里通过验证另类生命的存在而反推出现代标准数论自身的合理性,也证明了它所存在的局限性;【游离之境】里实体化信仰,将其存在环境设定为如原子核般的吸引力场,人的信仰是吸引力的结果;如果说力场仍然是看不见的,那【祈祷之海】里直接让信仰变得透明和可知,信仰只不过是来源于水中动物胺刺激大脑发生让人舒适的生物化学作用,它是人们刻意为体验赋予神意的产物;除了这三篇比较直白的,剩下的文章更多是在讨论技术未来与人性(Human nature)之间的问题,是两者的强烈冲突到最终达成不同程度的和解,如【植入的公理】里平静的和解、【恰如其分的爱】里痛苦的和解、【亲密】里失落的和解、【学习成为我】里残忍的和解,前面这些文章里都弥散着悲伤、痛苦、纠结和怀疑的情绪,最后的平静也都带着些悲伤和苦涩,全篇唯一的爽文应该只剩下【水晶之夜】,数字生物对自由和平等的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暴戾的造物主落下一场空。
我从目前看的这些科幻小说里感受到的情绪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一种是着力于宏观叙事的描写,这种篇章能看到作者非常努力的让读者可以沉浸一个非常具象的未来世界如典型的【三体】,在这种类型的作品里感受到的是人类想象力的瑰丽,是一种惊叹和赞扬的情绪,是一次逃离的文字冒险。而一种是聚焦在微观叙事上,故事发生在一个小的空间或聚焦于单一的个体,这类故事一般更集中的在讨论人性,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去讨论人性这件事,这样的故事往往变成作者的一场科学哲思,这样的故事一般也不那么刺激,读不进去时容易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读完时只觉得看了一个小故事,而读的进去的故事很容易演变成一场自省的行为,会觉得它触碰到了脑子里的东西,成功和身体某个神经受体进行了结合,可能是某种情绪的共鸣,可能是某种自我认同的加强,可能是某种存在观念的思考,就如豆瓣书评编辑推销的那句话一样“好的科幻小说,能把我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打碎,然后重新建构。在这种粉碎与重建中,我们能获得极大的认知快感。”(当然我不是特别赞同这句话,我觉得没有科幻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共鸣的快感不是绝对的一致,可能有趋同性,但是因为必定会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没有必要用通用的好坏标准去界定科幻小说,读一本科幻小说,或者是任何小说,都是读者与作者间的一场化学反应,是需要两者共同参与才能够发生的反应,而化学反应没有好坏,只有能不能发生,所以我觉得倒不如用“对”这个字去形容一本书,这本书对这个读者对不对,两者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发生反应的,就是一本对这个读者来说,对的书。当然客观来讲,好坏的外界标准也帮助大部分辨别能力薄弱的人过滤掉了一些无用的琐碎)这本【祈祷之海】就属于很典型带给我的是第二种情绪,也不是每篇都能够激起情绪,比如那些故事比较完整,讨论一些普世的问题上(女性的身体权利、物种的生存权利这类),我就没太大的触动,大概是我现在处于自我意识建立的阶段,人类的问题我没法全部操心。
最后两篇读完的时候好像获得了某种顿悟,某种启发,长时间浸泡在这本高浓度的思想汪洋里,不断被作者撬开自己的脑子,把封印在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清灰、打碎、重塑,然后再塞回脑子里用水泥浇灌,这样的过程重复发生了整整八遍,直到第七遍的时候,在【游离之海】这一篇连带着【祈祷之海】,总算是完成了塑形、激活和连通了神经,不算颠覆了认知,算加深和巩固了认知,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自省的乐趣。让我重新审视起“信仰”“人性”“自我”这些稀疏平常但又从来没有认真拆解过的词语。两篇其实讨论的就是一件事,我很喜欢作者在【游离之海】对信仰的设定方式(OMG打出来这段话我突然意识到我好唯物主义),这个未来故事背景设定不是那些自然灾害、科技的质变之类平庸普通的未来样貌,而是信念、世界观、信仰体系、文化体系的突然熔毁,不同的信仰体系凭借固有的或是偶然的力量,形成了不同的吸引子,吸引子散发出强大的吸引力场,俘虏那些本无主导信仰的迷失人群,世界构建秩序的方式变成了不同信仰体系的分割,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游离在吸引力平衡轨道上的人,它不愿意被任何“已知”的信仰俘获,它在保持游离的过程中去获得自我身份的确认和认同,辩证的去看待、感受、拆解已知信仰的逻辑漏洞或是情感误区,在前面文章中大篇幅的心理活动中,看似它是一个坚定地无信仰的个体,但是公园女人的演讲以及它最后决定朝着荒野走去,其实说明它仍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它信仰的是一种对已知的怀疑、吸引他的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这份欲望让他感觉到平衡、独特、自在,这就是它的信仰,这也是信仰能带给人的感受。 在这个故事,当然也有在第二个故事的帮助下,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认识和理解到底什么是“信仰”,它原来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文化体系,比如宗教、神学,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欲望合集,一种牵引住他人生活的力量,比如对未知的好奇、对荒野的热爱。信仰的力量能将生活的苦难美化,能将动荡的生活稳定,能让人内心获得平静、快乐、慰藉、让人达到一种自洽的状态,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穷人更容易成为坚定的教徒,成熟已知的信仰体系散发出的吸引力场过于强大,也简单直白,在这其中往往能够获得最鼓舞人心的快感,当以后有关信仰话题的讨论时(虽然也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和我讨论),我能够说出点什么话了,不是哑巴了,原来这是一本教科书吼。 第二点启发是一种对自我的确认,当我代入到这个故事里时,我迫切的希望成为主人公,迫切的想和它一起朝荒野奔跑,原来我也是“自由”与“未知”的教徒,莫名激发起我对荒野的情结,一种逃离人群的冲动,OMG,原来二十几岁单薄的、还未完成成型的自我认同居然在一篇科幻小说中得到了一次强化。作者把我那模糊的欲望给写出来了,幻想这份自由和未知,和虚假的繁荣、安稳和主流搏斗,这不就是我一直所尝试的,虽然那份努力和成果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渺小平常,但这是一种本能,是人性的的映射,human nature,是一种原始的欲望,原来我渴望成为这种人。
写到这,我终于明白了我顿悟了什么。还是自我有关的事,二十几岁的人,单薄和摇摇欲坠的自我认同总是时不时出来困扰下我,所以在读故事的时候,很容易由其出发去联想自身的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里找些什么东西去帮助我理论联系实际,行吧,我看作者31岁写的这篇文章,都是同龄人该操心的事。
写完了,觉得身子也舒畅轻盈了一些,原来我在唯物主义的角度下出发更容易理解问题,原来我身上有追求未知和自由这样的冲动。继续朝着那个方向走走吧,停笔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