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观念论体系-导论
谢林在他的先验观念论体系的开篇指出:All knowledge is founded upon the coincidence of an objective with a subjective.
所谓的objective,是可以独立于我而存在之物,不依赖心灵的存在而存在,但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被心灵显现出来。
所谓的subjective,就是我的心灵和意识,我的心灵具有呈现的功能。可以说,subjective的东西是我所有第一人称体验到的质料的总和。
在objective和subjective的概念中并不以互相为前提。所以,对knowledge的思考就是在关注这个有趣的coincidence。
思考这个coincidence,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Brain in a vat这个例子可以对我们的knowledge构成挑战。常识下的我们和一个缸中的大脑,有完全一样的第一人称体验,即在subjective端具有一致性的情况下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objective端。这个例子说明,因为objective端是独立于我们意识或体验的存在,因此我们没法轻易确定objective的一端,因此没法确定这个coincidence是否存在,因此没法确定我们是否拥有知识。
Robert Nozick在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中也讨论了knowledge。在第168页,他写道:The skeptical possibilities, and the threats they pose to our knowledge, depend upon our knowing things mediately. Nozick用connection,link,mediate这些词语说出了谢林说的coincidence一样的一个概念。在后面,Nozick提出两个subjective mood的条件,(namely, if p weren't true, S wouldn't believe p; and if p were true, S would believe p),通过link是否经得住虚拟语态的试探,来判断S是否拥有关于p的知识。
不难看出,尽管coincidence的概念允许更多的偶然性和运气而Nozick的虚拟语态测试对知识的要求比谢林更高,但不论是谢林还是Nozick,都看到在knowing中objective和subjective两个端。(ps. for reaching this conclusion, let me assume that one's belief is entirely dependent on his subjective experience). 区别在于,Nozick侧重于回答 "how knowledge is possible", 而Schelling解释了到达实现知识的两条路径。
第一条:objective是priority,subjective是从属于objective的。那么问题就在于,为什么objective之物会被呈现在心灵当中,毕竟这两端本是互相独立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马上就会想到物理主义。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就可以用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原理来解释我们一切的感官感受,因此从客观通向主观。根据谢林的说法,到此,科学的大厦才算搭建完。除此之外,根据我对相对论的粗浅理解,物理还可以让人突破现象和感官的束缚,抵达那个深刻的客观。比如,关于空间,一个关于三维的概念只是受到我们感觉体验的局限,之前的科学家朴素地让这种体验直接客观化为cartesian空间,但是物理的发展让我们的思维从关于空间的现象中独立出来,从而思考关于空间的本质,也就是那个being objective的东西。但问题是科学是如何发展的?走这条路径,我们假设了一整个客观的世界,即宇宙或自然的存在,独立于心灵的存在。但是我们如何跟这个客观世界互动呢?我们不活都在主观体验的世界里吗?科学家在自然中进行实验操作,得到的也尽是些主观的精神现象,他们却声称是在研究自然。注意这当中有一个很大的断裂。所以,当做出subjective和objective的二分的时候,这里就产生很多复杂的科学哲学的问题,目前的我只能束手无策。从中我也认识到科学哲学的重要性。
第二条:subjective是priority,我们从subjective中推出objective的存在。我能想象走这条路的直觉性,毕竟我们都活在感受和体验中。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得到关于客观的世界概念。在笛卡尔怀疑中,所有的感官都不一定通向那个客观。缸中之脑的担忧又出来,给prioritize subjective的人提供了巨大的挑战。但是根据subjective这个词根,我们的主观是受到某物的支配的,因此肯定有一个他者的存在。例如,在缸中之脑中,脑子就是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存在,因为我的脑和我的思想的总和并不一致,脑子和释放电流的科学家是我从我的经验中推理出来的一种可能性。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推理其实是很无聊。走第二条路,其实也根本不需要缸中之脑这个例子,因为我们总会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才是作为objective的他者,以及通过反思我的感受和体验,我能得到多少关于这个objective的他者的知识。
这一条把subjective放在首位的路就是观念论要就走的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