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行业市场规模料稳步扩大
PPP是一种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为主体的 PPP模式。通过这种方式,鼓励私营企业和私人资本与政府共同投资,共同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
PPP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重要投融资方式,目前已经得到了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但是 PPP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资金的筹集和监督问题。从政府的观点看,是为了减少项目运营中的各种风险,把资金投入到项目中;但是, PPP项目往往是在建设周期内,进行大规模的项目融资,一旦进入运营阶段,就会产生很小的流动资金,这会影响到公司的投资效率,从而降低公司的投资收益。通过 PPP二级市场和 REITs等资产证券化的通道的开通, PPP融资方将获得更多、更灵活的退出渠道,从而推动 PPP项目真正的权益投资。2020年将会是基建和基建领域的新一年。建立健全、健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产权交易市场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
《中国 PPP蓝皮书:中国 PPP行业发展报告(2021)》认为,目前我国 PPP已经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如果某些地区仍过分注重融资观念、重量、轻质、轻长远发展,就需要提高认识。要坚决抛弃利用 PPP进行变相融资的误区,避免在困难时期盲目进行“大运动”,坚持 PPP的本意与实质,科学论证PPP的可行性,合理评价政府支出和财政承受能力,规范设计采购方案和合同文件,严抓绩效监管与按效付费,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作为实施 PPP项目的目标导向。同时, PPP模式的推广应用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各区域在发展 PPP项目上应采取不同的思路和侧重点,要使两者的协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截至2022年,截至2014年,全国共完成 PPP项目8185个,总投资13.4万亿元。近日,多地陆续启动了一批 PPP项目。专家们相信,由于今年的专项债券发行已经基本完成,未来 PPP将在推动有效投资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目前,国有企业已经是 PPP发展的重要力量,在2020年,政府采购的 PPP项目中,国有企业的中标金额超过了90%。《蓝皮书》指出,国办发〔2015〕42号文、财金〔2019〕10号文等文件先后对地方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资格要求提出不同的理解,并加强了顶层设计,意在防止地方国有企业“曲线”抢夺 PPP项目,引发新的风险。同时,要不断优化政府的营商环境,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加大政府和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
我国基建行业中,施工企业主要是施工企业,而专业的基建投资、运营机构等则相对较少。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长期投资者尚未对基建股本进行系统性的布局,而在负债融资利率下降以及新的资管新规则的制约下,传统的名股、实债等投资方式亟待寻找新的配置途径。PPP项目中的基建权益投资,为以上各项资产的分配提供了充分的弹性和保证。基础设施资产作为高质量的资产,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股东所认同和分配,不论是由资产经营公司本身培养,亦或是由建设工程公司下属的投资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基建行业的二级市场逐步形成,我国基建工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产交易将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形成国有、民营、外资背景的专业投资机构共同竞争的格局。
PPP市场的发展趋势
PPP在经历了数年的摸索后,已逐渐走向成熟,进入了规范、平稳发展的阶段。在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中国的能源和环境保护行业将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行业。在此背景下, PPP模式在水处理、垃圾处理、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将会逐步成为环保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预计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存量 PPP项目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如果能够找到三类 PPP项目,如采购尚未实质性启动、采购陷入停滞、中标后迟迟不能开工等问题,分类施策、加快推进相应项目,将更有效发挥 PPP作用,从而扩大有效投资。
统计数字表明,基建投资已经连续三个月加速。专家分析,基建作为逆周期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大力支持下,基建投资同比增长持续上升的确定性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