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迈的我
简单记录一下近期的自我觉察
一
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在社媒上所看到的事情,那些能让人看到“真善美“的事件总是会得到更大的曝光和点赞。但是其实也有那些不那么顺心的事情会发生,我感觉经常出来接触不一样的人,会能打破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玻璃心,让你能清晰感觉到这个世界你并不是主角,但同时又能让你感觉到自己内心很固执的偏见也被打碎。
比如上篇文章里,我写到和Matt聊得很投机,我也想继续我们的友情,但是前几天我跟他聊才得知,他现在想一个人呆着。说句实话,我有点沮丧,突然又觉得是不是我不懂得所谓的边界感而破坏了这份美好,这种感觉糟糕透了,让我不知所措。
以前我也觉得这些事情不值得写出来,但是社媒上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都是一些瞬间,引起大家的共鸣的也是那些瞬间,我觉得这些瞬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把人生连起来的珍珠,可是那些沉默地没有发光的时刻,不值得写下来的,才是连起这些珍珠的针线,时间就像这样慢慢流动。
我也会拿“从不怀疑真心,真心永远瞬息万变”这些有点类似心灵鸡汤的话来去安慰自己,可是那些失落的时刻总是会产生,其实我知道其实我现在的自我还没有特别强大,但是我也需要经历这些真实的情绪瞬间,一点点去挖掘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在这些瞬间里去一点点窥探真实的自我
二
最近入住一个共享空间,认识了一个特别可爱,特别充满能量的阿根廷妹子。我喜欢她身上的那种神情自若的能量。和她呆在一起,你不会有冷场的捉襟见肘的局促,和她在一起,你会能感觉到她随时能接住并且抛出一个让你很舒服的问题。我喜欢她晚上在办公区办公的时候戴着耳机,挺直背板,聚精会神看着电脑,我喜欢她在牙龈里穿的那个环,对于我来说,这个环就像是某种打破东亚保守主义的象征,我喜欢她小小的身体里充满着大大的能量。她乐于分享,你会被她这种感觉深深吸引
某天晚上我们走在路上,她跟我说,你有没有发现泰国这边很多针对白人的产品,比如随处可见的西餐厅,每个hotel都会备份叉子和刀具。她问我中国也是这样吗?我说当然不是,欢迎你来中国。
写到这里,突然联想到B站经常出现的“中国媳妇做了一堆中国菜,然后给外国家庭吃,普遍人都会说好好吃,然后竖起大拇指。这类视频很讨巧。而我却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吧。这段时间会频频被其他人问到“你喜欢中国的什么和不喜欢中国的什么”,“你最喜欢你国家文化里的什么地方“。每每到这时,我都会语塞。前段时间胡乱回答了一个,说我喜欢中国的便捷,我们出门不需要带任何东西,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当时泰国的本地朋友说,这也是泰国正在学习的地方。可是我是真的喜欢吗?其实也没有,我说不出来,那一刻的回答仅仅只是迎合对话的顺利进行罢了。我到底喜欢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三
有人常说,父亲决定了孩子长大以后和外界相处的模式。我的父亲在外人看来是一个脾气老实,沉默寡言,颇为无趣的人。以前我觉得我长得很像父亲,逐步到了现在,我觉得我觉得我性格骨子里也确实很像他,遇到不顺的事情时总是喜欢拖延,一直到对方生气替我做出了决策之后我才松了一口气,得到了喘息的同时,也让我怀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不敢说出口。前几天和一起办公Jessica讨论了我自己这个问题,Jessica是来自加拿大的一个心理咨询师,留着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我仔细跟她说剖析这个心理过程,我说,我不想让对方感到失望。她鼓励我说,你知道你这点很棒,至少你意识到了这点,你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语言的关系导致我们不能更深入地探讨下去,但是,我也知道发现自己的第一步,是需要接纳自己。
我现在还是偶尔会跟别人打趣说我很肥,通过这些自我贬低来让对话以一种我觉得很幽默的方式进行下去似乎会让我很安心,但我也知道,这些都是不健康的,至少每次这些对话都不能让感觉很好。
四
以前觉得对于我来说,需要在彼此关系的最高点就要散场,不能有一丝丝糟糕的回忆,可是现在我逐渐接受了,并没有特别多人真的喜欢中国的火锅,大部分人其实对中国文化也没有那么感兴趣。大家表面上说着没有偏见,但若没有偏见,何来观点?就好似,之前在夜市, 看到一个白男后面跟着一个泰国女人,女人试探性摸了摸旁边摆的一件粉色,男人问她是不是想要这件衣服,然后就直接跟卖衣服的人说好的,给她买下这件衣服吧。
那个瞬间我会产生很多问号,联想到这边的朋友跟我说的在泰国的“租妻“,但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似乎这也是一种偏见?
写到这些我反倒更加喜欢那些真小人了,至少他们把偏见摆在明面上,比如那天晚上认识的美国大叔,诉说他所认识的中国留学生的种种事迹,我能感觉到他骨子里的那种偏见,但又何妨呢?我们总不能老是过分沉浸在那些为了讨取社交媒体流量而展现自己有多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吧?
社交媒体看到都是别人的经历,自己人生的故事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去下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