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人生】神龙一叶飘
01
茶是什么?
我喜欢茶。我不喜欢茶。
我们喝的,是茶?是禅?
内江圣水寺东苑,屋檐四水归堂,檐水滴滴答答。方丈智海法师脸上荡漾着淡然的笑容,正在就茶说禅,一丝不苟的光头闪耀出睿智的光芒,点亮了茶室里每个人的双眼。
负责泡茶的是法师的俗家弟子宗然,正小心翼翼将一根树枝状的茶叶掰成短节,次第排列进盖碗,滚烫的开水冲下去,只听得“唰……”地一声,热气蒸腾而起,弥漫茶桌上方,将彼此模糊在氤氲茶气之中……
“神龙一叶飘!”宗然轻声道。
“为什么叫‘神龙一叶飘’?”我问。
“茶气茶韵,似有若无,神龙首尾。”法师答,“一叶飘,一物飘,无物飘!”

02
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款茶的气韵如此。
智海法师的开示如此。
与茶相通的禅境如此。
这款茶的来历,亦如此——
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师得到喜马拉雅山上一老和尚赠送的茶叶一小包,打开一看,连来自于贡茶之乡、禅茶鼻祖雅安名山,并对茶叶颇有见地的他也惊奇不已,茶叶采云南大叶种古茶树一芽七八叶制作,没有揉捻没有杀青,摊晾之后直接用炭火焙干,外形“叶片伸展,焦黄透亮,像一根干树枝”。更为神奇的是,截茶枝入碗,沸水冲下,茶叶在柔软委顿之时,会发出响亮的声音;待茶汤既出,茶叶立即挺直如初,叶片干燥不着滴水。刚才的高温历练,犹如从未发生过。
带着疑惑,茶汤入口……无色、无味、无香……有骨、有气、有韵……性温、中正、平和……茶汤温润,丹田温暖……法师眉头舒展,心下释然,“一法不住,茶禅一味,这不正是苦苦寻觅的禅茶吗?!”
当即给这款茶命名:神龙一叶飘。

03
法师一贯倡导“人间佛教”,致力于传统文化在宗教场所的传承。他认为,亲近寺庙的人大抵有三种:一是烧香拜佛的;二是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三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当今的许多寺庙,一般只能满足第一种人的需要,纯宗教成份较重。作为现代佛教,应该在满足人们纯宗教需求的同时,以寺庙宗教场所为中心,再开辟一个传统文化带,以满足第二、三种人的需求。
他决定仿制“神龙一叶飘”,固定其工艺,便于在禅林推广、传承。于是,他带着样品,走上了漫漫制茶、寻茶之路,为此,他遍访全国各地著名的茶山。

首先来到了禅茶发源地、故乡雅安名山的蒙顶山,委托一虔诚、专注于制茶的年轻老茶人,采摘蒙顶山上世代繁衍的群体种老川茶,制作出“神龙1.0版”。结果,“形状、颜色均不满意,” 他分析,“碳焙的时候温度低了。”
枇杷茶是全国珍贵而又稀少的茶树品种,是四川省五大地方良种茶树之一,因叶形形似枇杷叶而得名。至少从外形上,符合神龙一叶飘的要求。他从四川大邑县采来枇杷茶青,交给成都文殊院的一位师父制作。师父同样爱茶,且同是出家人,对于禅茶,自然有着比一般茶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他将茶青一根一根挂在屋檐下,每一根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保证不相碰撞,自然摊晾到一定程度,再用炭火高温烘焙,制作出“神龙2.0版”。“外形虽然基本达到要求,但太住与味。”被否定了。
“神龙3.0版”茶青来自于福建武夷山,“太香艳,太清新,”与法师心目中的禅茶相去甚远,“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前面三个版本都有明显的瑕疵,法师将目光投向了神龙一叶飘母版的茶青来源地——云南。他采来云南大叶种的茶青,按照同样的方法制作出了“神龙4.0版”。结果还是不甚满意,“香气太过,而本该有的茶气不突显、韧性不够。”法师借此说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截止目前(2023年2月),神龙一叶飘已经试验到了8.0版,还是没有完全达到智海法师的要求。
对于法师来说,寻找茶青,制作禅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什么是修行?”他自问。随后自答,“修行就是:求我不求人,求因不求果,求内不求外,乐在觉知的过程。就像一休哥的口头禅:就在这里,休息、休息一会儿。”

04
对于“禅茶”,法师有其独特的理解。
“不住于相,不住与色、不住于香、不住于味,一法不住,生活本分,大道至简,称之为禅。”这是一个接地气的和尚,善于将高深的禅理,用世俗的语言和比喻,深入浅出讲解,“否则,就成了‘馋茶’,馋嘴的馋。”
世间之人对于茶的态度各异,修行者以茶求禅,茶痴以茶求技,财迷以茶求钱,玩家以茶消遣,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态度呢?
“佛家有个释如是,如是色、如是香、如是味、如是声、如是触、如是法、如是人,应作如是观……”智海法师解释,“任何一种人,任何一种对茶的态度,都有其缘起因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譬如求技者。心中有茶,毫不厌倦,终其一生,做茶事茶。从修行的角度,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百业皆是修行,无论事茶,无论做菜,无论参禅……
譬如求财者。无财不养道,世间每一分钱都是为了让我们用来修行的。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带着使命,即便是乞丐,也有他内在提升的功课,有人是为了超越贫穷,有人是为了逾越情感,有人是为了驾驭财富,有人是为了胜过恐惧……
修行也有不同的层次,境界高的求道,境界一般的求技,境界低的求财。钱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方面;求财,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譬如消遣者。道不能为我所认知,道在何处?王阳明说:大道只在人心。以茶消遣者,无非滋养心性,玩出意味,玩出价值,童心不灭,自在、快乐、幸福。这不正是禅的要法吗?大道三千,最终都落实到个体身上,大道若缺少个体的消化践行,大道还有何价值?

“天地万物,人我皆物。只要是物,皆有偏颇,唯有禅境,不偏不倚。”法师进一步说法,“唯有不滞于物,不住于相,不困于心,本心清净,物我两忘,是为禅,是为道。”
“道在何处?”我问。
“道何处不在!见茶在茶上,见菜在菜上,见屎在屎上,见尿在尿上……”法师答。
“风来竹面,雁过长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2023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