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己。

阳货第十七㉕-㉖
㉕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㉖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己。”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广为流传,很多人对这句话可能会有误解。认为这是贬低女子与小人,认为这是重男轻女。实则这句话的含义并非如此。我们先来看女子与小人。妾和侍女称为女子。小人指的是仆人和下人。妾室,下人和仆人涉及到养的问题,他是依附于主人,或者依附于处上位的人生活。所以这里孔夫子告诉给我们一个规律,女子和小人是难养的。为什么会难养呢?因为妾室和仆人,本身身份是低微的,而且并没有多少学识。那个时候并不像我们学习文化如此方便,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读书。那时候很多妾室和仆人是没有读过书的,没有读过书自然心胸也就没有那么宽广,很容易生怨恨,而且并不是都通情达理的。在身份低微的情况下,并且没有学识心胸不够宽广,这样的人是很难养的。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如果你跟他走的太近,这个时候不懂得逊让,是无礼的没有分寸的。我们现在再来体会这句话,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和身边的一些人去接触,如果这个人心胸是不宽广的,并且没有多少学识,我们在和他接近之时,如果太过于近这个时候他就会变得无理,变得没有分寸。
我们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来体会这句话。当我们和一个小孩子在接触的时候,如果我们对小孩子接触的过程当中,不懂得庄重自持,如果和这个孩子走的太近。比如说我们自己主动地会跟他有一些打闹之类的动作,你就可以看到小孩子是不逊的,开始变得没大没小。
通过这样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到,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比如说作为一个领导,你和自己的员工如果讲话没有分寸,距离过于近就会变成不逊,无礼,没有分寸。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它是通用的。通用到什么地方呢?不光是与女子和小人,我们和任何人相处都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都要是若近若离的状态,和每个人都不能太近,尤其是处上位的人。
比如说做领导是处上位的,比如说做长者是处上位的,比如说做父母是处上位的。当你和处下位的人、员工、晚辈或者是孩子,如果你自己不能庄重自持,走得过于近没有大没小,对方就会不逊,是因为我们自己尺度没有掌握好。
远之则怨。但是你太远又不行。我们讲回到那个时候的女子与仆人,因为心胸相对来讲是狭隘的,如果你一旦离他远,就一定会生怨恨之心。有了怨恨之心就会多生事端。我们去读历史或者在看电视剧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比如说一个处上位的君王,或者是古时候的大臣,如果对自己的妾室太过于宠爱走得很近,这个妾室是嚣张跋扈的。
包括仆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仆人本身并不是正直之人,没有多少学识,你太过于宠爱于他,或者对他太过于亲近,你就可以看到他对别人是不逊让的,总是一副高高在上小人得志的状态,这是近则不逊。可是一旦你又离他远之后,他要生怨恨之心的,一旦有了这种怨恨之心又会做出很多事情,多生事端。所以孔夫子这句话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非常重要,他告诉我们和任何人之间,都要懂得保持若近若离,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尺度。你不能太近,但是也不能太远,太远就会生出很多的事端。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字,叫难。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们看为什么这个难字很重要呢?通常什么样的人,才会去思考去平衡这种关系呢?说身边的妾室和仆人,想要把他养好所以才难,如果不想把他养好就不涉及到难。我们去做一件事情也是一样的,我们说这件事情比较难,为什么会比较难?是因为我们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才有了一个难字。如果我们不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也就没有所谓的难。这恰恰是一个仁人君子的想法和作风。
因为想把这些关系平衡到恰到好处,所以才涉及到难,而这个难字恰恰是内在仁爱之心的体现。当有了这个难字,我们就会想着如何去把他更好地平衡。我们该怎样去做呢?近之则不逊,如何近还不让对方无礼失了分寸呢?那就是庄以临之。临,是面对的意思。要庄重自持的去面对这样的人,既和他走的有一点距离,但是又不能让对方失了分寸、无礼、不懂得逊让。
我们还是用刚才孩子的例子来讲。比如说我们跟一个孩子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或者和一个孩子在玩耍,当孩子和你没大没小,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思了。为什么孩子会和我们没大没小呢?一定是我们没有庄重自持,我们给孩子留下了这种印象,所以孩子才会无礼。
我们再看看当自己处上位的时候,是不是如此呢?当有一天你发现处下位的人和你没大没小,一定是你自己没有庄重自持。如果妾室和仆人,和处上位的人没大没小,一定是你自己没有庄重自持,你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尺度、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言语。故而对方才会不逊。我们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和他人走近点同时,要懂得庄以临之。我们自己言行举止言行貌好,是庄重自持的。这个时候用庄重的态度去面对他人,自然就会减少了不逊和无礼。
远之则怨,我们看看如何解决怨的问题呢?同样四个字,慈以蓄之。蓄是养的意思,仆人和妾室那个时候是要养的,那我们现在生活当中也涉及到很多养的问题。比如说对自己的孩子,比如说对自己的员工,对自己的客户,都是畜养的一种。那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去养之呢?以慈心。当我们懂得用慈爱的心去畜养,畜养和他人的关系,畜养他人的生活,这个时候就可以解决怨的问题。
我们整个回过来,再来看这句话。孔夫子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他讲了一个规律,女子和小人,你是很难和他相处的,为什么难相处呢?是因为你想平衡这种关系,你想处理好这种关系,才有了难字。又讲述了一个规律,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太近是不行的,太远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持若近若离的关系,要懂得一个合适的尺度。当我们和对方走近的时候,庄以临之,首先庄重自持。当我们和对方保持距离的时候,慈以蓄之,我们用慈爱的心去面对,用慈爱的心去养护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情。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己。见恶,就是被人厌恶。我们来看这句话。到了四十岁还被人所厌恶,这一生也就这个样子了。我们再看前两天所更新的课程。子贡问孔夫子,君子亦有恶乎?君子有讨厌的人和事吗?孔夫子说:有的。我们厌恶那种不仁不义之人,厌恶不忠不孝、不敬之人。子贡同样也有厌恶的人和事,厌恶那些窃取的人,厌恶那些自以为聪明还沾沾自喜的人。我们看最后这句话,到了四十岁还被人所厌恶,这一生也就如此了。
我们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就知道了,不要去做那些被人厌恶的人和事。但是这里有一个年龄的问题,孔夫子说年四十,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这一生也就这样了。古人八岁开始学习洒扫,十五岁开始学习《大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从古人年龄段规律和学习的规律来讲,到了四十岁如果还被人厌恶,这一生也就结束了。
但是这个年龄的界限到我们今天并不适用,我们很多人从小并没有接触到古之圣贤的文化。所以我们不要局限在年龄上,说我今天已经四十岁了,我去年就已经超过了四十岁,我还有被人厌恶的地方,是不是我的一生也就这样了呢?其实并不是,我们重点这里要学习的是见恶,是被人厌恶的地方,那种修改的急迫的心情。当我们发现自己身上还有很多被人厌恶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要改之为贵,急迫地去改正,去修正自己的不足。每个人接触圣贤文化的阶段和年龄是不一样的,无论我们多大年龄,接触到了圣贤文化,我们要懂得去修身,要懂得去修德,修自己的仁、义、礼、智、信。恰恰被人厌恶的事情就发生在这些品质当中。
一个人不仁德就被人厌恶;不诚信就会被人厌恶的;不懂得礼没有分寸会被人厌恶;做事情不懂得敬畏会被人厌恶;做事情或者思考问题没有德行,是被人厌恶的;没有仁爱之心是被人厌恶的。所以当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就是要懂得去修三纲五常,去修道、德、仁、义、礼。当我们去修习这些内在的品质,自然不会成为他人厌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