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生活的真相后,还怎么热爱生活?

努力的时候,希望瞬间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出了问题后,却不去想几个月前的懈怠。这是很多人容易走进的思维误区。
我的一个女同事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常常会跟我们提起她内心的需要“希望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证明自己的能力”,就拿KPI来说吧,她表现的并不稳定,有时候远远高于KPI考核,有时到月底了连KPI的及格线都没达到。再加上的平时的表现,一时抱怨一下这个来访者不懂的感恩,一会又夸这个来访者太可爱,总是在两个极端不断的蹦跶,很难给人稳重的感觉。你的期望是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在做出一定成绩后,会夸大自己的影响,认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所有人都会围着自己转。却没想,当你抱怨来访者的时候,已经把大部分成绩抵消了。别忘了,“坏事”的能力是传千里的。
对数学不好的人,听“微积分”可就要一脸问号了。别担心,今天不讲公式,只是借用数学的思维来说明这个现象。从微积分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微观的角度,看到自己对一件事持续积累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好的方面,也可以是不好的方面。
拿一件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来说,例如摄影。可能开始你只是拿着相机一通乱按,完全没有意识到要注意拍摄的角度,最多只是把人给拍齐了。就像工作的时候,如期把工作交上来了,质量就不敢恭维了。如果跟朋友出门,对方只有在万不得已想要拍一张留念,并且刚好只有你们两个的时候,对方才可能会让你帮忙搭把手拿一下相机,当个手机支架。
你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止当个手机支架,开始反思自己拍的照片,发现确实不如别人美观。就像工作的时候,自己也很努力,总有一个同事看着什么都没做,但KPI却比你好。别人1.5M的个子能拍出1.8M的感觉,你把1.8M大长腿的朋友拍成1.5M,要么就是就是一个“圆”,反正拍出来的照片把对方缺点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光如此,有些人拍的还“宠爱有加”。发现问题可能出在“没有构图”,经过朋友、百度的一顿教育,后续给朋友拍照都特别注意,把人拍到黄金分割点上去,满意度大为提升。和朋友出门不再是手机支架了,而是愿意让你帮忙拍照了,甚至偶尔也能拍出几张不错的照片,但还是没达到你的期待。
除了构图,你发现拍照的背景也很重要,直接决定了一张照片的“质感”。就像你平时的为人处世、工作态度,决定了别人对你的个人看法。看到一个景色的吸引点,然后脑子里开始构图,在怎么把景色和人纳入照片的同时,你开始考虑背景看着是否舒服、会不会影响吸引点,甚至是你想呈现给大家看到的层次效果。你能想到这个层次,说明你拍照已经有一定积累了,朋友出门就会优先考虑让你帮忙拍照了。但是,还没法让别人就此只看你“现在拍的好”,因为之前“拍的不好”需要时间去替换,信任需要慢慢积累。
先别着急抱怨别人没高看你,当你在拍照技术方面都很熟练了,在工作中各方面都做的比较稳定了,不会有大起大落的状态,你就要开始融入自己的“个性化”元素了。想拍出一张让自己愉悦、别人称赞的照片,你必须学会借助环境来烘托你的情感,而不是用你的技术硬塞进这个环境中。就像工作中的困难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不是借你抱怨给大家听的,而是借着这个困难,去看到自己的表现是否达到了自己期待别人认可的程度。别人是微观环境,而你的表现是积分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微积分这个数学思维,动态的看待这件事。
还有一点,不管是在职场、情感和生活中,你不可能只遇到好人?你是好人,但你很可能会遇到一个坏人。你要做的不是假设对方是好人,而是如何与坏人打交道。借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