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一
《吕思勉论″宋代古文诸大家″(一)》陈再明23.3.12
吕思勉论宋代古文,开章明义就说,″所谓古文者,非谓径作古语也″。这就明明白白地指出,″古文″不能和″古语″划等号。那么,何谓″古文″?吕思勉回答说:″善写古文的人,他写出来的古文就是′能达′″。″能达″就是读起来不觉得艰涩。 紧接着,吕思勉就说:″宋代为古文者,始自柳开″。柳开何许人也?他是大名人,开宝六年进士,历典州郡。通常都说,宋代写古文的,以穆伯长为最早,但据吕思勉说,柳开还比穆伯长早数十年。那么,让我们读读柳开的古文,是怎么写的? 柳开《穆夫人墓志铭》(节彔) 开运元年,开叔父讳承赞卒。叔母穆,年二十有七。嫠居四十五年。岁已丑五月,歿于家。后七年,葬叔父墓中。、、开为儿时,見我烈考治家孝且严,视叔母二子,常先开与闰。我母万年君爱犹己,勤勤储储,常惧有阙。乃叔母至老,我二兄至成人,不类诸孤儿寡妇。、、。 一一 一 一一 呂思勉说:″柳开以后,尹洙以前,能为古文者,有王禹偁″。王禹偁,山东济州人,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让我们看看王禹偁的古文。 王禹偁 《黄冈竹楼记》(节彔)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一一一 一 一一一 吕思勉谓,"宋代诗文,皆至庆历而大变。主持一时之风会者,实为欧阳公″。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二十四岁中进士甲科,累官制诰,出知滁州。后召还,为翰林学士。熙宁初致仕,谥文忠。《五代史》出于独纂,尤为精力所粹。 欧阳修《朋党论》 (节彔)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旧修《醉翁亭记》 (节彔)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山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一一一 一 一一一
吕思勉谓:″与欧公并时而能为古文者,自当推曾、王及三苏″。又谓:″宋代六家中,欧、曾二家,性质尤相近。清代桐城派之文,实以法此二家为最多。然欧、曾之文,仍各有其特色″。欧阳修的古文,″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巩的古文,″能避所短而不犯″。欧阳修古文的妙处,在于风神。曾巩古文则议论醇正,雍容大雅,实于刘向为近。 曾巩,字子固,南丰(今江西抚州)人,和王安石同乡。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著有《元丰类稿》。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节录)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祖父)墓碑铭。反覆观诵,感与惭并。夫著铬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恨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見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 一一一 - 一一一 呂思勉谓:″三苏之文,虽大致相同,而亦各有特色″。他说,苏老泉的笔力坚劲,因他好纵横家之言,所以,他的议论,″多有不中理者″。苏东坡之文(古文)″能见事理之真″,他的冰雪聪明处,实非老泉所及,″尤妙在能以明显之笔达之″。颖滨(苏辙)之文(古文),″气象不如其父之雄奇;才思横溢亦非乃兄(苏轼)之敌″,三家中最为平正。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人。至和中,以欧阳修荐,除校书郎。子苏轼,字子瞻。神宗时,谪黄州,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卒于常州。子苏辙,字子由,与兄轼同举进士。老于许州,自号颍滨遗老。 苏洵《管仲论》(节彔) 管仲相威公(齐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強,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起乱),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位,其祸蔓延,迄简公,齐无宁岁(先后一百六十多年不安宁)。灬灬。 苏轼《晁错论》(节彔)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灬灬。 苏轼《前赤壁赋》(节录)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掉兮兰浆,去空明兮沂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辙《六国论》(节录)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