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观念》摘录
语言和时间恰好是那种能起“汇集”作用而又同时能保持住“活力”的地方。
物理实在是否有一个时间之矢,古代世界的循环时间观和近代的线性时间观之间的对立。
第一章 导论 两种原型时间经验
一、时间的象征
一个有始有终的先验的人,是理解时间的先决条件。
“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尽管这幻觉很顽强。”(爱因斯坦)
启蒙运动培育了另一种对安全的解释。一个有规律、有秩序的世界被认为是一个安全的世界……对规律的寻求的背后,是征服的意志。
时间经验的二分:关于事件定时定位的标度时间经验;关于人生短促或无聊的慨叹,即对时间之流变的感悟。
二、计时与标度时间经验
与环境的协调中产生“时”的意识。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以太阳、月亮等天象的周期性变化标定日、月;依照物候变迁标记年。
《夏小正》
尼罗河水位变化给埃及播种和收割的日期制定了三个季节,泛滥、生长和收获。尼罗河极为明显的周年泛滥➡️埃及人比别的民族更为强烈的“年”的概念。
【冷】恺撒和屋大维的生日分别在七月、八月,就规定这两个月必须是大月。罗马的死刑都在二月执行,所以就从2月扣去两天。
星期、比日更小的时间都是人为的计时体系。人造计时装置选择是均匀的物理过程,物理连续量的线性递增或递减。时间观念从循环的变成了线性的。
玛雅人:携带着不同神物的天使司掌不同时间阶段,神物预兆着其值班的那段时间要发生的事情,祭司们通过计算某一天有哪些神一起出游而判断出共同影响、预告人类的命运。
标度时间经验强调:1、时间是时机的标度2、这样的标度是通过测量获得的[莱布尼茨与牛顿的绝对论与关系论之争]
三、生命体验与时间之流经验
1、时之流的体验
卡莱尔《神圣英雄》
奥勒留《沉思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肉身/灵魂不朽的努力
3、时间的毁灭性力量
卢克莱修《物性论》【这一段is similar with《桃花扇》结尾处唱词】
莎士比亚《鲁克丽斯受辱记》“你既然害我犯了罪,就应该害我死去”
4、对时间的恐惧【interesting】
斯威夫特《论时间》“把一切吞噬,把一切毁弃,永远不会感到酒足饭饱,知道最后把世界吃掉”
人是有死亡意识从而有时间意识的生物(Fraser,voice of time)
四、时间概念的起源
标度经验->测度时间(自然科学范畴时间的本质)
流逝的经验->时间的自在的实体流(形象)
两者结合成为流俗的时间概念
both 将时间视为自在的、既成的实体 but must 丧失了时间某些最基本的特质
1、标度-关系论
if世界的本质是由微粒组建而成的一个四维连续统 then一切关联只可能是四维空间中的位置关联
if世界的本质是一个由诸多事件组建而成的过程 then唯有时机或机缘才使事件之间相遇照面
2、时间之流的形象化
时间之流被僵化成宇宙之块,被彻底地空间化,不复有流动。【?看起来是我想让evanis拥有的时间观】
流体一旦成为力学的对象,就成了不流动的流形。流形哲学,流变只是人类这种特殊的物种所产生的幻觉,这一后果实际上通向测度时间。
被实体化的过去、现在、将来,时间反而不见了。
to avoid这两种情况,回到非实体化然而又是绝对的流变即绵延当中去。柏格森的思路
绵延是过去、现在、未来彼此交融的绝对的延续,它无间可分。绵延不可以理究,只可以直觉和体验。

希腊思想的循环时间观
犹太文化的单向线性时间观
第二章 中国传统时间观
一、测度时间的概念
宙、久
自然界不是一个纯粹量化的体系
二、本源性的标度时间:时
“时”的概念以“天时”为基础,融汇了更抽象、更一般性的机会、条件,以及宇宙间某种神秘的力量和趋势。
负载着原始意味、携刻着象征的“时”的概念的支配性,导致了中国思想中物理因果性概念的贫弱。
e.g.问:为什么春天就导致了万物的生长?这不是一个问题,只有春天被还原为时间数轴上无任何意义负载的一段时,春天与万物生长的神奇的联系才需要一个解释。
三、对时间之流泰然任之
(略)
四、循环观与线性观
科学并不具有超文化的普遍品性
第三章 希腊传统
一、淡薄的历史感
二、循环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