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关于在地社区的思考
沈书
2023-03-01 21:05:24 中国香港
小区门口
我不知道现在这些设计畸形又很贵的房子、容积率高得出奇的小区、还会持续修建到什么时候,还是期待一下新农村建设吧。
01
最近看《消失的古城》,发现清末民初的街区两头有街栅,晚上可以封闭,可能这才是街坊邻居的本来意思。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生活在镇上的姑妈家,前面是店铺,后面则住家。记得那会儿每天放学都跟同样生活在这条街上的小伙伴一起到处玩耍。看书才知道,原来像我这种在街上游荡玩耍的小孩子,就是“街溜子”。
与当时的城镇不同,乡下常常是一个村的小朋友一起玩,年龄不一,常常是大孩子带小孩子,满田野到处乱跑。村里似乎都知道我是谁家孩子,调皮捣蛋都是会被找到家里的。印象里邻里之间会互相分享下吃不完的蔬菜和比较好的蔬菜种子,涉及到比较家庭的方面,比如婚丧嫁娶还是更加依赖亲族。
因此比较起来,在农村更多能感受到的是亲族的联系,而在城镇才能感受到社区。
02
看《消失的古城》还有一层感悟是,社区活动可以增加社区联结。
搬到如今的贫民窟小区以后,起初我根本感觉不到社区的存在。后来因为疫情,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小区是有业主群的。进群以后,我发现除了询问停水、停电、租房等基本需求,小区群里基本鸦雀无声。
也是因为疫情,我跟CS一起同时在各自的家里居家隔离,一起在小区群里被歧视,我们才开始熟悉起来。
小区封控的好几次,我都在外地出差,每次都是主动跑回毒圈,CS每次都给我送物资,还帮我照顾猫,让我感受了什么叫做邻居。后来我们常常一起分享各自的黑暗料理,以及各种小零食,我很开心可以在居住的小区产生这样的缔结。
后来因为前物业连年亏损要求退出小区物管业务,我们小区需要更换物业才成立了业委会,负责筛选接任的物业,小区群里也开始有了一些物业相关的意见征询。
再后来又因为小区旧改,业委会开始和新的物业一起承担起对外沟通的职能,小区群开始经常发生争吵,无非是各方利益难以协调。与别的小区旧改的事不关己相比,我的邻居们对这个事情非常上心,小到刷墙工序不对,大到旧改设计问题,事无巨细全都会在群里过问。
我曾经看到过业委会的老年人指着工头的鼻子骂他敷衍了事,可以说是,非常让人敬佩。当然,我的邻居们在对工程的意见达成一致性差评的时候,也会积极诉诸各类政务平台,YYDS。因此,我们小区的旧改进度缓慢,但还算按着大家的心意在进行。
因为旧改我们小区的正门暂时封闭,改从安全通道出门。门口就是菜市场,满满的生活气息,连我这种一贯不做饭的人都生出一种想买菜做饭的冲动。
03
疫情三年,街区的铺面有了一些更换。这家倒闭了,这家新装修了,这家是新开的,无论店铺如何变化,街区的活力一直都在。
小区正门对面的冒菜店,菜品新鲜,我甚至直接把她们家的冒菜连锅端回家,吃了再还回去,像极了没有外卖的时代。
小区对面烧烤老板娘我加了微信,每次都手机点单,然后快好了老板娘叫我下去拿,省外卖费,而且老板娘偷偷告诉我外卖平台上的价格要贵一些。
干洗店老板娘每次我去洗衣服,还会问我现在不用地毯了吗,家里的猫猫狗狗还好吗?因为之前在她家洗的地毯上总有很多猫毛狗毛。
家附近的社区咖啡馆的老板可能不认识我,但是一般都可以通过我的狗子想起来我是谁。还有几家咖啡馆的老板可能通过我家的地址,想起我这个总点店里同一款饮料的顾客:村夫咖啡-葡萄冰美式,yi咖啡-橙橙冰美式,坐标咖啡-红糖拿铁(每次来姨妈必喝)。
火锅店的前任老板也跟我处成了朋友,虽然她没有继续开店了,我们还是可以约着晒太阳、骑车、喝咖啡。
冷锅鱼的前任老板是个热心大爷,没换老板的时候我经常去敲人家后门,因为懒得走大门绕圈。
宠物店老板总是上门来接送狗子去洗澡,每次出差也都在寄养在她家,甚至有一次差点被集中隔离的时候,一次性托付了三只猫给老板娘。
我最近终于在附近街区找到了一家靠谱的理发店,终于不用再每次都去超远的南边找我的前Tony理发了。
搬到这个小区快五年了,我才慢慢熟悉了我方圆2公里的街区,将我曾经在华西坝建立的生活习惯逐渐移植到家附近。
我们为什么需要在地社区呢?我想,与网购不同的是,这些在地的熟面孔,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一些精神抚慰和安全感。
04
以前看《大国大城》分析城市拥堵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深刻的认识。直到最近我常常往成都的东边和南边跑,才发现小街小巷的消失确实加剧了拥堵。
如果一个片区出门就是主干道,在步行距离上不能解决基本需求,干什么都需要开车去附近的综合体,那不堵车才怪。
每次开车到东边,我都感觉到压抑,高楼林立,楼间距非常窄,根本看不到天际线,天空零零碎碎。高架桥把生活片区切割得非常反人类,同时,还能在各个路口堵车,大呼来不起,还是想回村里生活。
可能因为双流机场的缘故,我成长起来的老双流区几乎没有超过15层的建筑,以至于现在我都很不喜欢活在超高层钢筋水泥的包围中。
去年有一次我在飞机上非常兴奋地找到了自己的小区,但是同时我也发现在飞机上几乎看不到城市的绿化,只能看到楼顶,我是因为认出了浣花溪公园和金博路草坪才能精确定位的。
我不知道现在这些设计畸形又很贵的房子、容积率高得出奇的小区还会持续修建到什么时候,还是期待一下新农村建设吧。
社会热点
思想
© 本文版权归
沈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赞赏
沈书
(四川成都)
有所爱,有所恶,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愚愚堂 几乎不...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