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的个人还是残酷的职场?
我把编辑好的文字删除了,想了想,还是不要头脑发热,不然公司的氛围会被我弄得紧张,我还会损失一个多年的朋友。但是,这股情绪又挥之不去,干脆写出来,也让我自己清醒清醒。 事情是这样的,中午跟老同事吃饭的时候,聊天都有点没精打采。我想可能是最近身体透支厉害,又是长跑、又是骑行还打了乒乓球,加上睡眠不够,应该是太疲惫基。不到9点半我就上床准备早点睡了,这时手机收到一条微信“X老板,你们公司是不是要换一些配置更高的电脑,我妹妹每天都弄到半夜啊”。怒火顿时压过了疲惫,让我很不舒服。关于她妹妹加班的事情,公开、私下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工作量是不大的,但是效率太低,一点小事常常弄到半夜,让人既心疼又无语。 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她是对我们有一些帮助的,当时也承诺她妹妹毕业后可以到我们这里来工作。本来是一桩美事,弄得非常纠结。她妹妹显然是相当不成熟,一是职场白痴,从没想过改变什么,觉得自己有点社恐还很有理。导致公司开年度总结大会,直接不来,事后告知睡过了;二是不想改变,进入一个新行业、融入一个新团队,谁没有一个学习和涅槃的过程呢?一直用学生思维做事,不去思考总结;三是让自己姐姐动不动找老板,公司不是你的家,我们跟她姐姐也只是认识,之前有过一些合作,我也要考虑公司的经营,天天找我是什么意思呢?我又能说什么呢? 我压着情绪,尴尬地回复到:“啊?又在加班啊?我今天没去公司,你赶紧让她不要加班了,我明天去公司问问呢。”同时,我在公司群里@她妹妹,告知不要加班了,明天就在家休息干活吧。说完就截屏给她发过去了,我想的是这事有个回应就过了,不要继续纠缠下去。 这个朋友在我看来也是幼稚的可怕,继续跟我说:“Z(我司另一名员工)目前事也很多,腰椎有点不舒服”。我看了没回复。 她接着说:“年纪轻轻的,腰椎出问题了,怎么办?”我依然看了没回复,此刻我心里火已经升到了头顶,瞬间的想法,把她妹妹和Z姓员工劝退。为什么Z员工腰椎不舒服,她知道?为什么我司的事,她来对我告诉我怎么做? 我给合伙人发了信息,表达了我的想法。同时问公司行政主管,Z姓员工是否抱怨工作量太大?另外私信Z姓员工,目前身体是不是有些不适?Z姓员工回复还好,我把跟这个朋友聊天记录发过去了,告知“这是职场,你不要被别人当了枪靶子”。 与此同时,这个朋友还在继续给我发,我直接把话挑明:“我们公司可能太小,让你妹妹在这里的确有点委屈,3月份如果还是这种情况,要不我们再想想办法,或者你让她先休息1个月,实在抱歉”。这也是我真实想法,本来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岗位,本来是一个替代性很强的事,为什么动不动找我说呢?我跟你什么关系?你妹妹是我什么人?我找个员工还要像赡养父母一样供着?我把员工招进来不干活,我有病啊?你天天跟我说加班,事实我也跟她解释了,公司没什么活。她回复“可能老板5分钟,她需要5小时”,那你去找她啊。幼稚的可怕! 我也给自己设置了最后期限,如果她再找我说什么,她妹妹必须走人。这几年公司经营,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需要改变,或者我们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如果一个员工总是觉得老板不理解她,老板没站在她的角度。对不起,老板会反思,但是员工必须走。 是的,我可能有点冷血、有点残酷。但是,很多时候角度不一样,立场不一样,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她和她妹妹觉得这工作是她们一切,找我来争取权益。而我想的,员工是减轻我工作负担的,提高工作效率的,不是给我出难题的。 这又让我想到,下午的一通电话。 下午给我打电话请教的是我以前的老员工,一个非常本分、而且自我认知很高,有点固执和骄傲的人。他目前还在做渠道销售,业绩还不错。事情的起因是他现在的领导觉得他的渠道花费的营销费用比较多了,希望他能控制下费用投入。而他觉得他的领导不了解真实市场,这个渠道不拿钱根本开发不出来,他怼了他的领导,然后向我请教,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如果是我?我的做法会跟他的领导一样。在领导眼里,有很多渠道,东边不亮西边亮,哪里花钱少开发哪里。在他眼里,只有一个渠道,不投入费用就没业绩。另外,在领导看来,一个渠道要不停地投放费用,我随便找个人也能做啊,找你干嘛?销售人员不是拿一分钱卖出一分钱的货,而是用一分钱撬动百倍、千倍的市场。但是,我现在不是他的领导,只是他心中一个过来人。我该用一种什么角度去让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做的不对呢? 我笑着跟他说:“你可以以退为进,告诉你的领导,的确你做得不到位,让别人来开发这个渠道吧,你跟着学习学习。另外,你也愿意协助开发一些不要钱的渠道。同时,把这样需要钱的渠道继续稳住,因为这是应急的。等到公司着急要量,再伺机要政策。” 他回复,学到了,的确刚才跟他领导发生争执很不应该。接着我又把我的真实想法告知他,如果我是他领导我的做法应该跟他现在领导是一样的,但是我会额外补充一点“就是这个渠道损失掉的销量,我会通过别的渠道补给你,打消你的后顾之忧”。 回头想想,我现在的员工和之前员工的问题,其实都是一直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然,说这话有点讨打,为什么老板不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呢?这就涉及到“话语权”问题,除非你强大到不可替代,除非你的建议非常有建设性,是为公司考虑。如果只是陷在自己认知,觉得别人不够理解自己,觉得别人不考虑自己,只是在哪里抱怨,不好意思,很可能真的是“我们的自以为是”。 这个世界,你不坚强,没人替你坚强;你不发光,没人看到你的闪亮。与其抱怨,不如扎根生长。可以说“不”,但是你要有说“不”的勇气和能力,对员工和我都一样。她们要避免被替代,我们要避免过份依赖。 最后,写给我自己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很多事没必要弄清楚,也没必要去深究,看结果呈现,不要管中间过程了。
意似浮云心如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教育分歧的背后:我们都在学着成长 (2人喜欢)
- 隐忍的力量 (1人喜欢)
- 方寸之间见天地 (2人喜欢)
- 在城乡奔跑的中年思绪 (1人喜欢)
- 当下的幸福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