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鱼》
《爸爸的鱼》
这是第一篇涉及到我爸爸的记忆,本篇记录了2022年12月11日-2023年1月16日期间爸爸做了5道鱼肉的烹煮,事实上原本的样本目标是10次,但也由于这段记录是油然而来,所以就当作是一场突发的“事故”吧~

爸爸跟妈妈两人相遇是做流水线工作,在车衣间工厂认识,后来爸爸当过摩托佬(在东莞一带拉客人,爸爸说我两三岁的时候每次他一出门拉客,我就要坐在摩托车的前头,然后他打趣到——这样一天下来一个客人都拉不到)。后来当过大排档的老板,研究过很多食物,以至于我们家只要我爸在家,我妈就是甩手掌柜,所以我妈做饭做菜很难吃,与其说是难吃,倒不如说是清汤寡水(在她的认知里,食物只要熟了,就可以吃了!)我妈有她自己的话术:少油少盐的食物比较健康(哭),食物也是需要“盛装出席”的!!







所以每年的年夜饭,都是我爸在安排准备,从早上7、8点就去老货菜市场批发水果、囤菜、杀鸡杀鸭,我妈就是去买小玩意儿:对联、红包纸、香烛,炮仗等,还有一点就是买来年要穿的毛毛鞋…中午就随便打发一顿,从下午两点过后老爸就在厨房一直忙活,大菜小菜甜品等等…

这些是近四年的记忆,大排档过后,他做了别的生意,一年见他的次数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见面的大多数记忆都是爸爸妈妈吵架,那几年特讨厌他,大概有5、6年的时间,让我感觉“这个人”或少或缺都不会对我有多大的影响。但他在教育、抚育这件事情上面从来没有亏待过自己的孩子,我跟妹妹上私立学校,去学艺术,虽然他并不知道这样对成绩平平的我也有机会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他一直在出资,虽然嘴上一直说着养到18岁就算尽义务,但是上了大学之后他也有一直给我生活费。在同龄人的对比当中,这些许会让我感到羞愧。



今年过年的时候心血来潮算了一笔账目,从小到大(出生到22岁大学毕业),预计连本带利还给他四十万,以后就可以不相见了…我妈听了之后说:你们四个以后一人给他二十万他都笑死啦!(后来妈妈也跟我们明确的说过:以后你们自己成家立业能照顾好自己就行了,我们不会找你们要钱的)这段话我有听进去,所以大家问我毕业之后想干什么,我回答种田是有考虑过的。





老爹的文化水平是小学,在小学的时候自己的数学难题全是问爸爸,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包括现在一些初一二的题目,他用一些小学解法也能做出来。但是我特别讨厌他教我数学题目,因为他会凶我,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不会?还会点着我的脑袋质问我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渐渐的长大之后,我所接受到的教育观跟他们所期待的理想状态相差甚远,而他们只会用“我吃过的盐比你走的路还要长”来教育我。于是我越来越讨厌回家,甚至从小不敢顶撞爸爸的我,在大学期间跟他爆发过几次争吵,每次都会问:为什么我的爸爸是这样的?在高中艺术班的时候,班上有位女同学有意无意的就会聊到自己的爸爸,隐约会感觉到她跟爸爸的关系很好,有时候还特别羡慕她说到爸爸长爸爸短。有一天她来上课的时候穿着一条非常宽松的男式大短裤(类似于沙滩裤),当其他同学问到她怎么穿着一条这么不合身的裤子时,我记得她说的是来上课太急没找到合适的裤子就随手拿了爸爸的裤子来穿……在与父亲的关系中,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个人最期待的理想关系是《饮食男女》。


李安拍摄的父亲会倾听、理解、接纳、宽慰、包容、关爱,在《喜宴》最后,老高和simon在河边散步,塞给simon红包时,几度落泪。朋友看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之后,哭着说松子好像她本人,前段时间重温了这部电影,与故事本身产生的情感共鸣是类似的“缺失”,而故事的载体以一种更为理想的依赖来表达需求,就好似这种原本是原生的情感变得争取而来之后,它的结构就会变得更加带有利益性,而不是相互性。

在我十到二十岁成长过程中最缺失的一段情感,到二十岁之后有了新的情感寄托。疫情这段时间的相处让我感受到爸爸有在慢慢变“好”,但这就像小时候父母给自己买了一双喜欢的新鞋子,开始时会小心翼翼擦拭,想尽办法让它保持“新”的模样,长大后自己买了一双新鞋子,考虑到的是这双鞋子的“保质期”有多长。




在2022年4月份的时候跟爸爸吵了一架,5月份返校的时候说我再也不回来了,因为毕设项目12月回家做调研,吃饭的时候爸爸煮了一条鱼,说了句老爸煮的鱼真好吃~在学校的时候只吃过外卖的巴沙鱼。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几天和过年的这段时间,爸爸买了很多种鱼,做了好几种不同的手法…用《爸爸的鱼》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起初些感陌生,写完之后对于这种隐晦的情感有种莫名的羞涩~~~~谢谢大家的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