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颂文老师博客里摘录的一些表演心得
(一)
喜剧表演是最需要演员的气质和敏感,是最难于把握的表演技巧。让人在笑声中感到机智和深沉,苦涩和辛酸就更难。喜剧一定要有“魂 ”“核”!!!怎么说呢?笑主要是表达喜悦和满意的情感。然而笑的性质也是最为多种多样的,笑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抑郁的、含泪的。笑可以是善意的或愤怒的,聪明的或愚蠢的,勉强的或诚恳的,骄傲的或谄媚的,鄙夷的或惊慌的,侮辱性的或赞许性的,横蛮的或胆怯的,友好的或敌对的,讥讽的或淳朴的,尖酸的或天真的,温存的或粗暴的,意味深长的或莫名其妙的,无耻的或羞涩的。这份清单还可以一而再地扩大下去 .....种类真是比麦当劳还多!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喜剧中人物也不例外,基于这点,我非常在意在塑造“贾发”这个角色时,把握一点:是否是个“活人”?我相信,我做到了!因为我们将来看到的“贾发”,是个有缺点,优点,有爱有恨的人,他就像你身边的朋友一样,很熟悉,很自然,就像那个卖西瓜工作者般亲切!同时,这次的塑造上,又不喜欢自己落入俗套,便开掘他人性美的一面,因为我知道:有了美这种笑是最深刻、最持久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会笑出来。
(二)
小品阶段对于学表演的人尤为重要,把握的好对将来在表演上功德无量!
记住:在舞台上能把自己演明白了就赢了!
小品阶段要简单化学习,能在舞台上展现本色最好,很多学表演的人都想尝试塑造千百种不同的角色,最后反而不会演自己,但是毕业后导演挑中你,却往往是因为看中你本人,所以,本色的表演是尤关重要的。
学表演,先把自己演明白。
(三)
世界上不管任何故事,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这个所谓的漏洞大小取决于观众本身的审美而异。每一部电视、电影的题材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故事,有的是原文照抄,有的是多个故事组接后的重新融合,这就注定了电视、电影的逻辑不能想生活这样按照我们自己的逻辑走下去,他只能为自己选择一个讲故事所特有的逻辑进行。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让自己的故事更加的充实和完美。再说一点,就是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也有感情这种东西让我们不按牌理出牌。所以不要太苛求电视、电影的逻辑性。
(四)
02年,我第一次参加招生,听考生说了句:老师,我想赶快考完,门口很冷,妈妈的外套在我这...考官眼眶湿润了,我眼泪流的刷刷,后来那孩子被录取了...
03年,一个考生说:我考了3年,今年还考不上,我就嫁人,很累,真的很累了..考官笑了,结果她也被录取了依稀记得她当时是笑着说的,我却哭了
几年下来,考生的话总结起来无非是:
我喜欢舞台,我希望为之奋斗终生
老师,相信我不会令您失望的我从小就喜欢表演
我能,故我行
我不会放弃的妈妈,我已经努力了......
雷同,雷同会使人的情感分泌变得吝啬疲劳,审美的疲劳甚至连分辨功能都丧失麻木,把我原本丰富的表情变得单一,听的最多的是那句“表演是我终生的梦”,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总能使我联想起很多说过这句话,日后又成为师弟师妹的人,想着他们当下的一些表现,便觉的这句话的搞笑成分很大,总之,能打动考官的不再是这句话了!
(五)
陈邑老师的解释,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贯彻和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中的包含的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目标和道路,正是人的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影响和决定着的人生风貌,人生的事业。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反映着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事物的看法,阐述的方法。这就是艺术个性!
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没有个性的所谓艺术品是没有感染力的。
(六)
表演的教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有别于很多专业,没有课本教材和固定的模式,更没有绝对的标准可循,应该说它的艺术“师从性”很强。什么样的老师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个说法虽然不绝对,但确实是人们一贯的讲法。教员和导演有很相似的地方,在一个剧组中,导演能站在旁观的角度,监督和指出演员的问题,并不代表他就能演的比演员好,所以很多导演不会轻易去示范,这是我们常见的现象。这次的比赛中,三个教员敢走到台上去,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大家都知道,站在台上的人,会马上失去专家的身份,瞬间成为一个被欣赏和审视的对象,任何观众都有权力对台上的表现进行褒贬。三个教员的台上的表现,在学生们的私下谈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被视为学习的榜样。这是一场比赛中背后隐藏的成功和探索。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多年来,表演学院的教师一直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为他们行为示范,影响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用自己对学生、对事业的爱心去帮助带动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社会、家庭、集体的责任感。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
(七)浅谈表演的游戏感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谜,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目前几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表演艺术的起源也涵盖在这些说法中。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他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宣泄方式之一,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建立自信,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愉悦。
话剧表演艺术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存在着游戏感的现象。在话剧表演中,演员通常会产生诸如游戏感、使命感、责任感、陌生感等心理感觉,这些感觉成为促使话剧表演完善和成熟的内在力量。
游戏感在话剧表演中起着内动力作用。演员常利用游戏的方法进入到表演状态,通过对游戏感的体味来有效地控制表演中的节奏和形态。在话剧表演基础训练阶段,游戏感的作用最为突出。有效建立游戏感,对于培养演员的基本能力,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表演的游戏感中,一个学生所增加的情节无形中也使其他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因为日常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被他们用语言和动作重新组织,渗透在了表演中。这种形式,不仅充实了表演情节,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经验的不断挖掘,萌发了学生们的一种创造欲望,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通过游戏练习,可以培养美好的心灵,积极的情感,以具体的生动的形式来体会所表演对象的思想内容,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动,克服怕羞、胆怯,并克制自己大胆的扮演角色……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集体主义,表演欲望,积极的情感。
在排演阶段,游戏感则可以使表演者放松心态,深入角色,积极促成自我和角色二重性格的统一,帮助演员寻找到职业感觉,从而利用游戏状态激发表演的创造性。事实上,许多演员在艺术实践中,技巧会越来越熟练,并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但是排演的反复,角色的难于把握和导演的苛刻要求,还是会使演员感到特别“痛苦”,有时甚至会感到简直是凭着毅力“活受罪”。有了游戏感之后,角色创造不但有光彩,而且对演员是一种享受;没有游戏感,仅凭工作的毅力,角色创造对演员来说只是完成了一件任务,角色就显得干巴巴。游戏感在表演创作中是客观存在的,建立游戏感有助于演员完善表演,但是它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话剧表演训练中的游戏感还是需要多角度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 “成人的演员应该向儿童学习表演!” “等你们(指演员)在艺术中达到儿童在游戏中所达到的真实与信念的时候,你们就能够成为伟大的演员了。”
儿童对于假定的情境有一种天生的适应能力,更放得开,能够轻而易举地融入到剧本所设定的假设中去,这些东西都是成人在表演中经常无法突破的瓶颈,所以,一般的观念认为孩子是是天生的演员。
在我们迈入表演的门槛时,有必要树立一种观念:表演即游戏。以便使我们能轻松自如地保持天性,轻松自如地进入创作。
孩子们的游戏是自觉自愿而由衷的,以及自我愉悦的享受心理,于是充满自然的天性感,而成人的演戏则常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紧张感,往往失却自然与天性感。因此演员要向孩子们学习那种咱由衷的自觉,那种信念与想象, 那种自然的天成。
灵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记录刚刚过去的,我的2024年 (17人喜欢)
- 和母亲在一起的15天:接纳彼此,治愈自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