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参加了乡土葬礼,怪不得说城市里没有什么人情味。
现在的乡村已经没有多少人口了,多数人都在外打工去了,留守的老人最熟悉乡村仪式的程序,他们告诉我现在的仪式已经从简了,事情要抓紧办,不能耽误大家太多时间。
和城里不同的是,棺材是放在逝者生前小屋内的。小屋门口也搭起了简易的棚和法台。
乡村的葬礼从披麻戴孝送餐开始,子女和他们的对象给逝者磕个头,由村内的老人带着子女队伍,端着菜从家里出发,一路送到村边的小庙里,老人进小庙操持点着香,再点燃一节鞭炮,扔进庙里,子女再轮流进庙磕个头,再由老人带回家里。老人手里端着菜,跟着老人最紧的是逝者的儿子,手里提着灯笼,拿着白杖子,听村里的老人说,这是在给逝者引路送饭,以后他就不在家里吃饭了,而是去村里的小庙,只能由逝者儿子做,不然逝者什么都收不到。这段路程要重复三遍。
晚上吃过晚餐后,和尚们记录下子女们的名字后,就在小屋前搭的小棚内开始了法事,穿着袈裟的师傅念经也带着小蜜蜂,估计要让声音覆盖村子的大部分地区。说是念经,随着嚓和鼔的声音响起,师傅们的经文是随着音乐唱出来的,洪亮又很平静,抑扬顿挫得把声声经文送进家属们的耳朵。经要念到半夜,子女们也熬着夜守在家里。
送葬从第二天早上五点准时开始,那天是大雾,能见度大概只有20米不到。逝者被从棺材内抬出来,伴着哭喊声被抬进送去殡仪馆的车内,这一路女人们(除了子女)只能待在家里,因为怕逝者不舍得离去。当然,留在村里的人也在忙活,在村口用细竹子搭起了纸房子,房子内需要铺满黄纸和元宝。
家属随着车一路撒着黄纸,有的家里会在殡仪馆逝者抬出来的时候吹着唢呐和号、敲着鼓、打着嚓。
到了殡仪馆就是现代化的流程了,排队登记再排队到送行的大厅,不知道是不是场次过多,殡仪馆司仪说话的声音虽然沉重,但又紧赶慢赶,默哀的哀乐也只响了几十秒的功夫,默哀、鞠躬、送花、绕行三圈,在晚辈行跪拜礼后,殡仪馆葬礼的流程就这么结束了,再是排队付费,领着骨灰盒,排队等着火化后的骨灰。
在等火化的功夫,家属拿着穿着逝者生前衣物的长竹竿,在火化室边上的出风口挥舞、哭喊,听不清是让他归来还是走好。火化室后面还放着祭祀的台子,点了香,倒了酒,边上还有专门的粉碎间,把给逝者的祭品一同粉碎了,算是给逝者一起带过去了。
领到骨灰后,就是入土了。由儿子捧着骨灰盒回到车内,边上一人打着黑伞,再一路随着大巴开回村子里的墓地区,离村子不远,走十几分钟就到,就在村子的西面。土葬的坑已经挖好了,边上堆着厚厚几摞黄纸。村里的老人在坑内铺上几张黄纸,点燃后烧的差不多了再撒上一把粉末,pong的一声后,让子女们从坑上跨过去,把盖着红印的馒头放在坑的四周,随后放下个棺椁,再把骨灰盒放进椁内,铺上些祭品再盖上一块红布,封上棺椁后用手指笔画一道符后,由老人往棺椁上盖上第一层土后,指挥其他人封土,直到堆起个小丘。子女们去祖坟的区域内祭拜焚香,老人把这一块香的区域倒锥形的产起,再盖到小丘的上面,随后摆上桌子,放着酒菜,焚烧黄纸,子女磕头,点响鞭炮和炮竹,纸烧完之后,土葬的仪式也就结束了。
村口扎了一捆稻草,点起来给送葬回来的人跨过,再每人发一颗喜糖塞进嘴里,图个吉利。葬礼还没结束,家里已经搭起了祭台,送餐的子女在给祭台磕头后,由村里老人带去小庙,要把昨天送餐的盘子给拿回来。孩子们跪在庙前,老人在庙里捣鼓,送餐的仪式随着老人点着的一节鞭炮收了尾。
子女再一路回到家里,扎上红绳,带上红毛巾,外面再套上白色麻衣,一路再由老人领到村口扎的纸房子里,从正门进小院,从后门出来,纸房子里堆满了黄纸和元宝,也放上了逝者生前的衣物,还扎了麻将。绕上两圈后,纸房门被再次封上,子女们把白色麻衣脱下,露出穿在内的红色毛巾,麻衣则随着与小院一同燃尽,整个葬礼就这么告一段落了。
随后村里会刻上墓碑,把逝者名字列在氏族的册上。
这几天的村口都搭着大棚子,请有名的厨子做饭给村里吃,这算真切知道什么叫请全村吃席的意思了。丧事喜办也在结束后的席上推上高潮,我的理解是去世的人终究是去世了,小辈的日子还要继续。
去世的是我的老丈人,心梗走的,很快。平时虽然身体各项指标都不太好,人看着其实倒也硬朗,与我丈母娘现在不住一起,但基本日日视频,事发前一日没有视频,到了事发当天才知道原来昨日身体不舒服才没有打来视频电话。不舒服已有几天,前几日饭后呕吐,以为是食物中毒,去村医那里挂了水,挂了两天没有好转,但他们都没想到原来是心梗的前兆,进了大医院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已经有些晚了。
我站在屋外,听到屋内她的哀嚎,声声叫着他的名字,屋外的我看着田里中的菜,有青菜、白菜、蚕豆、南瓜、冬瓜、大蒜还有小葱,屋边上一颗老银杏树挂满了干了的银杏果,我可以想象,在秋天的时候,老丈人靠着屋边,想着哪天我们来的时候给我们介绍种的什么菜,让我们看看金黄的银杏叶。
想到前两年,爷爷去世,我尽然需要赶在项目上,没能赶回来。记录下来,一方面是缅怀一下老丈人,另一方面也缅怀一下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