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志游录NO.1】从《乡土中国》到《厌女》,记我的社会学类书籍启蒙
延迟了一年才知道《乡土中国》的好!对这书的感谢之情真是不吐不快,遂作文以记之。准确来说,我不仅要感谢此书让我对社会学类书籍感兴趣,更要感谢它让我以不同的姿态看我所处的时代,看我的日常生活。社会学类书籍像匕首,剖析时代,振聋发聩;社会学类书籍也像药,可医心病,可指迷津。
念书这么长时间头一次感谢教育部把一本书选做必读书目,没错,说的就是《乡土中国》!感谢费孝通先生,感谢《乡土中国》,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此我的读书类别不再囿于文学,文艺理论,科普,也开始阅读社会学相关了。
因为必读书目的“考试性”“强制性”,我往往会因为必读书目而对一个原本很感兴趣的故事下头(悲)
然而我却恰好要感谢这种“考试性”“强制性”,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绝对不会去看《乡土中国》,更不会接触任何一本社会学书籍。因为总感觉这玩意太高大上了,并非我这种才疏学浅的凡风俗子所能理解的。
当年看到《乡土中国》这个无趣至极的名字,便对此书初印象不好。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对它的好感度飙升,不禁沉浸其中。本书对于“差序格局”的论证,对于中西方社会结构的论证,以及对于中国传统两性关系的论证,读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叹为观止。
读罢,其实也没有感受到对社会学太大的热情,只觉得费孝通先生实在是太强了OTZ但,从那以后我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周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事物也有它的解释--当然这一点也是二月初和家长闲谈的时候恍然发现的。
后来我一时兴起想找几本比较火的社会学相关书籍阅读,上网连续试了好几个都没找到电子书资源,直到试了《厌女》,找到了资源。真是感谢这次偶然啊233
作为一个以前完全没有阅读过女性主义相关书籍的人,初次选《厌女》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误)这书像匕首,一刀见血刀刀致命。读完之感觉“错的不是我错的是这个世界”,本书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身上一些非常扭曲的点得到了解释---我其实厌女,这也算是一剂猛药了。读罢此书自闭了好几天……(悲)
这两天微信读书给我推了一个《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一眼幻视成《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光速找资源看了(当然没看完)如果说《厌女》是匕首,那么本书就是药,它的以访谈录的形式展开,所谈及的一些点也是我长期以来迷茫的,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或许是访谈录的形式使然,本书并没有像《厌女》那么强大的攻击性,其实更适合启蒙(毕竟名字就明示了)读的过程中真是有如与长者对谈,豁然开朗……
写此文以表达我对社会学类书籍的感谢之情,如果说我看小说是为了看乐子,小说之于我是“杂食铺”;那么我看社会学就是为了照镜子,明不足,正衣冠,社会学类书籍之于我是“药店”。果然,我还是那么喜欢追寻本质,追寻普遍规律,追寻一针见血的剖析。
准确来说我看文学是为了乐子,也会间歇性受到触动开始思考,但是思考的次数真的不多。我看《哈姆雷特》只觉得这是个精彩的复仇剧,看《傲慢与偏见》《简爱》只觉得它们是笔力强的优质言情小说---可能是因为我阅读的初衷太轻浮了,也大概率是因为我才疏学浅思维深度不够,往往意识不到文学背后的内核。而社会学则是把一些本质的玩意直接抛出来,没了故事这个载体,把“干货”捞出来。大概……
总之感谢《乡土中国》,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