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人物(二五)
《明史人物(二五)利玛窦》陈再明23.3.18
利玛窦来华的目的是传教布道,但是却在介绍科学知识方面,作出贡献。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地位;而″西学东渐″的过程,也正是从他们这批传教士,开启其端。 利玛窦,意大利马切拉塔人。他的意大利姓名为玛泰奥-利奇(Matto Rⅰccⅰ)。出身于贵族家庭,少年就学于故乡的耶稣会书院,以后又进入罗马神学院,1571年加入耶稣会。从青年时代开始,他便加入东印度传教团,在印度居留四年。1582年,他应意大利籍神父罗明坚的邀约,到达澳门。 这时候,正当明代的万历年间,利玛窦等人进入广东肇庆传教布道。他们所带代表当时欧洲文明的许多东西,引起当地官员的注意。尤其他们所带的《世界地图》,让官员们大开眼界。万历十八年(1590),利玛窦从肇庆迁居到韶州,在城外西市南安桥附近建筑了天主堂,开始了传教活动。万历二十三年(1595),利玛窦离开韶州,到了江西南昌。他想逐步向北发展,以便最后到达北京。在南昌,他刊刻了所写的《天学实义》(又名《天主实义》)。 万历二十五年(1597),利玛窦被任命为耶稣会中国传教区的第一任会长。于是利玛窦又到了南京,他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所带来的科学仪器,广泛结交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如叶向高、郭明龙、焦竑、徐光启、李贽等人,有些人还接受洗礼,加入了天主教。这时候,天主教的中国教徒巳发展到一百多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利玛窦和另二位洋教士一起到达北京,获得向神宗进贡″方物″的机会。神宗让他们建立教堂,进行传教布道。 到万历三十八年(1010)利玛窦去世时,受洗入教的人数达到二千五百人。教徒中有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太仆卿李之藻、大学士叶益、少京兆杨廷筠等最为著名。利玛窦在北京居留了十年左右,介绍了西方天文、数学、物理、地理、测量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他和徐光启合作,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还和李之藻合作,编译出版了《同文算指》,介绍了西方数学中的算术知识。 利玛窦绘制了《山诲舆地全图》,向中国士大夫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学说。徐光启正是从利玛窦学会运用天文仪器,才使所完成的《崇祯历法》比以往沿用的《回回历》都要准确得多。利玛窦在介绍西洋学术进中国的同时,也将中国的一些情形介绍给西洋。他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又曾编成《中意葡字典》和《中国文法》,供欧洲人学习汉语之用。他临死前,写成的回忆录,在罗马以拉丁文出版,名为《天主教传入中国史》,书中广泛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等,使欧洲人对"神秘的东方″增加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