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度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2022:开始看世界,现在&未来
这一年只读了14本书。
2022年是我人生转折的一年,姥爷去世、博士毕业、入职、结婚、搬进自己设计的家、集中隔离、阳康,大事小事接连发生,来不及体会,更多的是身份的强硬转变而非心智成长。
这一年读的书看的电影也很少,无法静下心做事情,好像漂浮在形形色色的人与物之间,生活每一天都在发生着无法预判的变化。
好在这一切之后,我终于能够在饭后睡前,翻开书进入向往的世界了。
短经典系列:
这个系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的外国当代短篇小说集,每一本是一个单独的作者,薄薄的,读起来很轻松也便携,陆陆续续收了很多本。大部分册子的主题都是作家所成长的地方的人与事,每一本都有独特的风格,特点鲜明,读完一本好似去过当地生活,被我成为坐地深度旅游。
有意思,关于美国乡村的故事,一群死水恶波之中的人,荒野之上毫无生机的生活。
拉丁文学的氛围感极强,沉浸在现实与想象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精准,像画家一般把精神时间里的迷乱、朦胧、华丽、荒凉层层展开。人与人之间朦胧莫测的关系,点起的涟漪和触碰水面的刹那,都在他的文字间暗暗流露。
是小说也是津巴布韦现状的记录,每一篇都读着心痛,看完很消耗。作者选择了不同的津巴布韦人视角,展现失败政府下民众的无力与煎熬。新闻里看到的和小说写出来的,共情感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一本不太感冒的小说集,印象最深的是《装满墙纸的篮子》。他的小说就像爱尔兰电影中的味道,迷茫又血过热的街头青年,带着不知源头的愤恨与颓废。
这一本非常喜欢,可能是对非洲的陌生,每一篇故事都充满新鲜感。关于非洲的原始文化与西方文化,人们的态度和选择。泰晤士报的评价挺到位:不带仇恨的文字。
非虚构类:
比较失望,一些小故事合集,谈不上小史。
赶着最后的团买到的,想要推荐给所有人。很喜欢,倒不是说她的观点多么正确深刻(很多因果关系经不起推敲),而是我们太需要这种比较的思想了。基本上我的朋友无外乎两种人:要么是一厢情愿的片面疯子,要么是极度冷酷的事不关己。当哑巴奴隶捍卫者或者片面的黑和舔。而刘瑜这样的学者,还有罗翔那样的人实在难能可贵:他们既看透了个体在某个领域的无情和无用、时刻清醒且理智,又不会失去质朴的善和热情。有先进思想的人常常抱着一种圣母式的善与瞎,把自由平等想的简单容易且美好。理想的社会哪有那么容易到来啊,这个过程需要太多的耐心、时机、取舍了。而沉默的大多数又不懂得平庸的恶和星星之火观念水位的力量。人们更倾向于同时代的横向比较,而很少看看纵向:也许世界真的在变好,只是我们作为个体太渺小了,“原地踏步或许是对自由落体的抵抗”。
有段时间对于哲学和科学我产生了很多疑惑,本想借这本书加深理解,但很是失望。相比于序和导论,后面的内容有些虎头蛇尾了。读完也不知道哲学还能做什么,不仅没有解答我的疑问,反而更让我觉得哲学越来越没有实际意义了。好像建构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针锋相对只在前面随手一提。科学革命就好像新文化运动,历史大变革之中的单独个人不是关键,因为时代总会诞生出一个这样的人,而一批人一整个时代的运动才能对社会带来改变。也许哲学真的不可能解释出真理了,又或许像不可知论那样。
近代史能看到的全版很少,这本也有删减。针对中国近代问题,从士大夫的阶层出发一针见血。装帧、纸张、排版都舒心,导读很值得一读。
此书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视角审视社会,小到一个交通法规大到一次历史变革。通过对社会政治行为的分析,论证自主、自发、无序对进步或者更具尊严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剖析政权、组织、机构中的集权、单一、规范化行为,看似平等之下的权利,及其对民众的控制与进步的扼杀。这种透镜带来了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不服从”行为,也更加坚定发声和反抗。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无政府主义视角,而不是臣服与沉默。与大部分社科丛书类似,揭露司空见惯、潜移默化的集权行为的平等外衣,然而并不能给出更好的代替方案。政治或评价手段这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命题,批评起来容易,治疗起来太困难。
放到非虚构是因为这本书的文章太真诚了,而本身就是一种传记,这样真实的记录看得我几度落泪。究竟为什么要遭受那样的罪呢?如果说这种意志来源于生的本能,那么生之本能也许是繁衍的本能。现在再看,那一代坚持下去的结果是增加的那几亿人。走这么一遭,太过痛苦了。
科幻:
很失望,一本评价很高但是完全读不下去的书。令人窒息的完全想象不来的外星球环境描写+企图增加真实性和表达 “人的自以为是” 的文献引用堪比学位论文里的 “国内外研究情况” ,阅读感受实在太差了……要么写的薄一点,要么再厚一点,作者选择了这种极其不具文学性的方式。
特德姜实在太喜欢了,每一篇故事都非常好看。看完《你一生的故事》我又去二刷了《降临》,之间入坑了牛蛙的电影。如果说刘慈欣是魁北克双雄中的诺兰,那特德姜就是牛蛙了。他的软科幻文章充满哲思,文字功底也扎实,读起来爱不释手。
2023年希望多读几本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