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城市中的独立音乐
周五去不大空间参加了个关于城市和独立音乐的讨论会,回来写点我自己的观点。

有朋友说,在谈论“城市中的独立音乐”,寻找的对立面“乡村”应该被替换为“城镇”。首先是改开以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将大量农田变成了住宅楼,传统意义的农村已经零零碎碎;其次在谈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城镇好像是一个起步的门槛——以城镇为单位,我们才拥有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
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当然,可能是我成长在长三角城镇,已经不知不觉地比其他人多享受了经济发展的红利,从未有过真正的乡村生活的体验。
那就来聊聊我熟悉的城镇吧,每一次放假回家,我都乐于观察与我离开时相比,城镇有什么变化。我骑着自行车从大街上穿过,从巷子里穿过,从菜市场里穿过,有很多店面换了招牌,但基本上没有我在广州见过的连锁品牌出现——除了奶茶店,一家一家的奶茶店正在无孔不入地入侵着城镇。

然后就有人开始关心起城市与城市之间可能出现的可怕的趋同倾向,觉得自己城市生活的“个性”迟早有一天会被恼人的不停自我复制的连锁品牌与快销品牌给泯灭。但我从来不担心这个,因为我觉得构建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性的是生活其中的人。
想想吧,这可能是一件因果颠倒的事情:我们在不同城市见到那么多的正在自我复制的店铺,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大地改造城市的能力,而应该说它们对城市来说是结构简单而微不足道的,所以才能快速的增殖(这个时候我突然构想出了一个以城市为主体视角的科幻小说的轮廓)。要是城市真的在往千篇一律的方向上发展,那么GeoGuessr每天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访问量了。
街边的店铺可以用投入的资本轻易的改变,但转角处的拱券式样、路上灯牌的装饰、城市大小高楼的垂直结构——这些现代城市的风格,总是由着错综复杂互相缠绕的多样因素催化形成的。

说回城市中的独立音乐,我得承认“地理决定论”的观点视角确实很吸引人,但除了那些直接以城市为主题的作品,像Sufjan Stevens的《Michigan》《Illinois》,作为成长环境的城市对一份作品的影响,不如一位制作人带来的风格转变变化大,甚至不如音乐人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一本小说带来的思考大。
粉丝群体总有一种想要做阅读理解的迷思,去体会创作者的心境,觉得那才是原汁原味的欣赏。拜托,这都是一个“作者已死”的欣赏时代了。从来没有一首歌属于一座特定的城市。实在不行,就自己去做一名创作者,要学会大胆的“拿来主义”,收获以自己为主体的探索体验。
